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夫道非一非二,及其與物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則道非一也。一與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是以往,而萬物生。雖有萬不同,莫不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者,蓋物生於三,而三生於一,理之自然也。雱曰:一太極,二陰陽,三冲氣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世之人不知萬物之所自生,莫不賤寡小而貴眾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稱孤寡不穀,古之達者蓋已知之。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世以柔弱為損,強梁為益,不知其非也,故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之曰:不見強梁者,不得其死乎。強梁,妄之極也。人知強梁之不免於死,則知妄之不可為,而後可與言道矣。故曰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以堅御堅,不折則碎;以柔御堅,柔亦不靡,堅亦不病。求之於物,則水是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無入有,無未嘗勞,有未嘗覺。求之於物,鬼神是也。是以聖人唯能無為,故能役使眾強,出入眾有,故終之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先身而後名,貴身而賤貨,猶未為忘我也。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況名與貨乎?然貴以身天下,非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親,貨之不足多,而後知貴身,知貴身而後知忘我,此老子之意也。

得與亡孰病?

不得者以亡為病,及其既得而患失,則病有甚於亡者。唯齊有無,均得喪,而後無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愛之甚,則凡可以求之者,無所不為,能無費乎?藏之多,則攻之者必眾,能無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窮。

天下以不缺為成,故成必有弊;以不冲為盈,故盈必有窮。聖人要於大成而不恤其缺,期於大盈而不惡其冲,是以成而不弊,盈而不窮也。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直而不屈,其直必折;循理而行,雖屈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必勞;付物自然,雖拙而巧。辯而不訥,其辯必窮;因理而言,雖訥而辯。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成而不缺,盈而不冲,直而不屆,巧而不拙,辯而不訥,譬如躁之不能靜,靜之不能躁耳。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皆滯於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靜,不染於一,非成非缺,非盈非冲,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辯非訥,而後無所不勝,可以為天下正矣。葉曰:寒暑者,天地之氣也。有人於此,躁猶可以勝寒,靜猶可以勝熱,苟知其所勝,孰往而不可為,則清勝濁,靜勝動,其效亦可已矣,而況於缺之勝成,冲之勝盈,屈之勝直,拙之勝巧,訥之勝辯。惟其不察此,故必求其能勝之者,苟求勝之,終非其正也,唯清靜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天下各安其分,則不争而自治,故却走馬而糞田。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矣。政和曰:以道治天下,民各樂其業,而無所争,糞其田疇而已。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以其可欲者,示人固有罪矣,而不知其足者,其禍尤甚,所欲必得者,其咎最大。匹夫有一于身,患必及之,侯王而為是,必戎馬之所自起也。陸曰:無道之君,毒痛天下,其惡有三:心見可欲,非理而求,故罪莫大焉;求而不已,害人必多,故禍莫大焉;欲而不得,其心愈熾,故咎莫大焉。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所遇而足,故無不足也。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性之為體,充遍宇宙,無遠近古今之異。古之聖人其所以不出戶牖而無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世之人為物所蔽,性分於耳目,內為身心之所紛亂,外為山河之所障塞,見不出視,聞不出聽,戶牖之微,能蔽而絕之。不知聖人復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彌遠而彌少也。以身觀身,以內知外,原小而知大,明近而諭遠。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蓋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勞而成之矣。光曰:情封即滯,理契即神。陸曰:聖人當食而思天下之飢,當衣而思天下之寒,愛其親以及天下之老,愛其子以及天下之幼,不俟出戶而天下可知矣。己好生,則知天道之生萬物;己成務,則知天道之成四時;己樂善,則知天道之與善人,安用窺牖而後見天道哉。夫不行而能察知人情,不見而能名天道;不為而成至治,反推身心故也。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

不知道而務學,聞見日多,而無以一之,未免為學者也。孔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為道日損。

苟一日知道,顧視萬物,無一非妄,去妄以求復性,而性復實無幾。孔子謂子貢曰: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去妄以求復性,可謂損矣,而去妄之心猶存,及其兼忘此心,性純而無餘,然後無所不為,而不失於無為矣。損之在漸,初損損迹,又損損心,心迹俱忘,以至無為。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見於外而物惡之,故終不可得。聖人無為,故無事,其心見於外而物安之,雖不取天下而天下歸之。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者,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虛空無形,因萬物之形以為形,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如使虛空自有形則何以形萬物哉。是以聖人無心,因百姓之心以為心,無善不善皆善之,無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而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嘗渝也,可謂德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之者,未嘗變也,可謂德信矣。不然,善善而棄不善,信信而棄不信,豈所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哉。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天下善惡信偽,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賊\,不知所定,聖人憂之,故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無善惡,無信偽,皆以一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觀聖人之予奪,而吾一以嬰兒遇之,於善無所喜,於惡無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而惡者不怒,釋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葉曰:聖人之在天下,在而不治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性無生死,出而為生,入而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生之徒也。聲色臭味以自戕賊\者,死之徒也。

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於盡,則所謂動而之死地者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則《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政和曰:與死生為徒者,固未免夫與責生而背理,忘生而徇利。凡民之生,動之死地,則其生也,與死奚擇?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有生則有死,故生之徒則死之徒也。人之所賴於生者厚,則死之道常十九。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至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無,焉有死地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者萬物之母,故生萬物者道也。及其運\而為德,牧養群眾而不辭,故畜萬物者,德也。然而道德則不能自形,因物而形見,物不能自成。遠近相取,剛柔相交,積而為勢,而興亡治亂之變成矣。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形雖由物,成雖由勢,而非道不生,非德不畜。是以尊道而貴德,尊如父母,貴如侯王,道無位而德有名故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恃爵而後尊貴者,非實尊貴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光曰:道若恃宰,則道外有物,非玄德也。陸曰:載營魄章言人同於道德,此章言道德同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