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著◆

營衞舊志

○營衞舊志

耶律儼

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聶哷【原作涅里】始制部族各有分地太祖之興以德哷【原作迭刺】部強熾析為五院六院奚六部以下多有因俘降而置勝兵甲者即著軍籍分隸諸路詳袞【原作詳穩】統軍招討司番居內地者歲時田牧平莽間邊防糺戶生生之資仰給畜牧績毛飲湩以為衣食各安舊風狃習勞事不見紛華異物而遷故家給人足戎備整完卒之虎視四方強朝弱附東踰蟠木西越流沙莫不率服部族實為之爪牙云【營衞志中】

按今志引舊志据本傳則耶律儼作也据補

遼文萃卷四

●遼文萃卷五

補遺













雜著

◆詔◆

賜圖空國師詔

戒公事造次詔

征女真詔

○賜圖空國師詔【開泰二年】

朕聞上從軒皇下逮周發皆資師保用福邦家斯所以崇德象賢亦不敢倚一慢二者也今覩大禪師識超券內心出環中灑甘露於敬田融葆光於實際總持至理開悟眾迷朕何不師之乎【圖空國師勝妙塔碑】

○戒公事造次詔【太平十年】

漢兒公事皆須體問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舉止【契丹國志七】

○征女真詔【天慶五年】

女真作過大軍翦除【國志十】

◆制◆

遺制

○遺制【會同十一年】

永康王太聖皇帝之嫡孫人皇王之長子太后鍾愛羣情允歸可於中京即皇帝位【通鑑後漢紀二國志四】

按通鑑永康王兀欲集蕃漢臣於府署宣契丹主遺制胡注遺制兀欲自為之也

◆諭◆

詣漢軍行營宣諭

○詣漢軍行營宣諭【天慶五年】

韓汝誨

將士離家暴露日久風霜之凍誠\可憐憫今女真遠遁不可深入竝令放還【國志十】

◆表◆

遣使詣後唐上表

○遣使詣後唐上表【天顯二年】

虛文進

頃以新州團練使李存矩提衡郡邑掌握恩威虐黎庶則毒甚於豺狼聚賦斂則貪盈於溝壑人不堪命士各離心臣即拋父母之邦入朔漠之地幾年雁塞徒向日以傾心一望家山每銷魂而斷目李子卿之河畔空有怨辭石季倫之洛中莫陳歸引近聞皇帝陛下皇天眷命清明在躬握紀乘乾鼎新革故始知大幸有路朝宗便貯歸心祇伺良會臣十月十日決計殺在城契丹取十一日離州押七八千車乘領十五萬生靈十四日已達幽州云【舊五代史本傳】

按舊五代史曰明宗即位之明年盧文進自平州率所部十餘萬眾來奔行及幽州先遣使上表洎至洛陽授滑州節度使檢校太尉歲餘移鎮鄧州

◆書◆

復晉求修舊好書

使遺樂壽監軍王巒請舉地內附書

復後晉杜威書

致宋帝書

致宋仁宗書

再報西征書

遺晉太后書

報晉少帝書

趙行實自燕迴得書

上京回書

○復晉求修舊好書【會同八年】

已成之勢不可改也【國志二通鑑後晉紀四】

按國志晉帝至澶州遼帝屯元城別將攻太原晉詔劉知幾杜威馬全節張彥澤等將兵拒之於黎陽復遣譯者孟守忠致書於遼帝求修舊好復書云云

○使遺樂壽監軍王巒請舉地內附書【會同十年】

地中契丹兵不滿千人乞朝廷發輕兵襲之己為內應又今秋多雨自瓦橋以北積水無際契丹主已歸牙帳雖聞關南有變地遠阻水不能救也【通鑑後晉紀六舊五代史晉少帝紀】

按通鑑開運\三年契丹使瀛州刺史劉延祚遺樂壽監軍王巒書請舉城內附云云舊五代史載文略異

○復後晉杜威書【會同十年】

趙延壽

久處異域思歸中國乞發大軍應接拔身南去【通鑑後晉紀六】

按通鑑開運\三年有自幽州來者言趙延壽有意歸國樞密使李崧馮玉信之命天雄節度使杜威致書於延壽具述朝旨啖以厚利洛州軍將趙行實嘗事延壽遣齎書潛往遺之延壽復書云云朝廷欣然復遣行實詣延壽與為期約

○致宋帝書【重熙十年】

興宗

李元昊於北朝為甥舅之親設罪合致討曷不以一介為報況營築長堤填塞要路開決塘水添置邊軍既稔猜疑慮隳信睦儻思久好共遣疑懷以晉陽舊附之區關南元割之縣見歸敝國共康黎元【國志八】

按國志帝遣蕭英劉六符往宋求石晉所割瓦橋關十縣其書與二十卷有異故錄

○致宋仁宗書【重熙十三年】

興宗

蠢爾元昊早負貴朝疊遣林牙齎詔問罪尚不悛心近誘過邊民二三百戶今議定秋末親領師徒直臨賊\境又云恐因北軍深入卻附貴朝或再乞稱臣或依常作貢緬惟英晤勿賜允從【通鑑長編】

又書【重熙十四年】

興宗

元昊縱其凶黨擾我親鄰屬友愛之攸深在蕩平之亦可藩服亂常式貢修之不謹親鄰協力務平定以斯宜【通鑑長編】

○再報西征書【重熙十八年】

興宗

元昊伺窺邊事特議討除再幸邊方欲殲元惡而夏國馳告元昊云亡嗣童未識於矜存狡佐猶懷於背誕載念非緣逃戶可致親征熟料兇頑終合平蕩苟欲稽於一舉誠\無益於兩朝【通鑑長編】

○遺晉太后書

太宗

吾有梳頭妮子竊一藥囊以奔於晉今皆在否吾戰陽城時亡奚車十乘在否【舊五代史晉家人傳】

○報晉少帝書

太宗

比欲許爾朝覲上國朝臣寮奏言豈有兩個天子道路相見今賜所佩刀子以慰爾心【舊五代史晉少帝紀】

按史云帝以契丹主將至欲與太后出迎彥澤先表之稟契丹主之旨報云云

○趙行實自燕迴得書

趙延壽

久陷邊庭願歸中國乞發大將遣接即拔身南去【舊五代史八十四】

○上京回書

李良嗣

隔於素昧未相致於禮容酌以權宜在交馳於使傳共計成於大事盍備露於信華【燕雲奉使錄】

按錄云李良嗣時在上京作詩詩見文存主令契舟吳王妃起舞獻酒酬酢甚歡回書云云

◆檄◆

暴晉出帝之惡於天下檄

○暴晉出帝之惡於天下檄

太宗

納叔母於宮中亂人倫之大典【新五代史晉家人傳】

◆雜著◆

伴宋使紀程

伴宋使紀程(劉經)

伴宋使紀程(牛營)

○伴宋使紀程【統和二十六年】

李詢

靈河有靈錦\顯霸四州地生桑麻又東至黃龍府一千五百里為東京又東至高麗女貞四千里東北至遼海二千里【乘軺錄】

按續談助三乘軺錄大中祥符元年知制誥路振作原注自靈河已下接伴副使李詢言詢嘗使高麗經女貞涉靈河凡五十程錢大昕宋奉使諸臣表失載

○又

劉經

遼海即遼東也樂浪玄菟之地皆隸焉北至上國一千里即林胡舊地本名林荒虜更其名曰林潢府國之南有故也潢水西至炭山七里山北有涼殿西北至刑頭五百里虜小暑即往涼殿大熱即往刑頭東北百餘里有鴨池鶩之所聚西南至山後八軍八百餘里虜之兵欲南牧皆集於幽州【乘軺錄】

按原注遼海已下事館伴使劉經言

○又

牛營

崧亭關在幽州東二百六十里虎北口在幽州北三百里石關門在幽州西一百八十里虎北口東三十餘里又有奚關【乘軺錄】

按原注崧亭石門奚關路幽州客司牛營言

遼文萃卷五

●遼文萃卷六

作者考

◆作者考◆

聖宗本紀諱隆緒小字文殊努幼喜書翰十歲能詩既長曉音律好繪畫在位四十九年

道宗本紀諱洪基字納琳清寧三年帝以君臣同志華彝同風詩進皇太后六年五月監修國史耶律白請編御製詩賦壽隆六年崩年七十

懿德皇后本紀小字觀音工詩善談論自製歌詞善琵琶焚椒錄所載不盡可據

天祚文妃本傳小字瑟瑟工文墨善詩歌

東丹王本傳東丹王倍小字圖欲幼聰敏好學市書至萬卷藏於醫巫閭絕頂之望海堂通陰陽知音律精醫藥砭焫之術工遼漢文章

趙延壽太平廣記引別傳曰將家子幼習武略暇以篇什為意

李澣本傳初仕晉為中書舍人晉亡歸遼仕至宣政殿學士據宋史字日新通志蓺志略晉末陷契丹著丁年集十卷又以遼年號名集曰應曆小集十卷丁年集載五代史及宋志

劉三嘏儒林公議劉慎行子河間人第進士尚主不諧攜妾挈子投宋廣信軍為詩自陳

王鼎本傳字虛中涿州人博通經史清寧五年擢進士第遷觀書殿學士

沙門智化玉石觀音像石刻崇祿大夫檢校太師行鴻臚卿普門大師賜紫據唱和詩碑在壽昌五年則此下二十五人皆道宗時人

鄭若愚兵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事

韓資讓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

趙庭睦兵部尚書興中尹

梁援諸行宮都署尚書左僕射

趙長敬特進禮部尚書參知政事

馬元俊觀書殿學士翰林學士行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誥

劉瓌中大夫昭文館直學士知御史中丞開國侯

史仲愛度支使金紫崇祿大夫行尚書禮部郎

曲正夫乾文閣待制史館修撰

王執中朝請大夫守祕書監開國伯賜金紫魚袋

于復先南面統行宮監【監:都】部署【闕】尚書吏部員外郎

王仲華前樞密院吏房承旨行殿中少監

孟初朝議大夫知制誥開國子

張識朝散大夫司農少卿大定少尹賜紫金魚袋

楊滌瑕司農少卿知度支副使

李師範守殿中少監知析津縣事

李行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

張提點弘法寺將作監

寇內藏副都監朝散大夫尚書虞部郎中借紫

張墧殿中丞直史館

韓汝礪左承制閤門祗候

沙門善崇祿大夫檢校司徒辯慧詮正大師賜紫

沙門性連講經法姪

沙門性鑒資講僧右皆石刻原題

馬堯俊文昌雜錄遼起居郎知制誥於元豐三年充高麗正【正:王】徽生辰使

耶律乙辛姦臣傳字胡都袞五院部人謀\奔宋及私藏甲兵縊死

劉經政事舍人使宋見楊文公談苑經一作京有集四十卷見宋史藝文志

耶律談苑王矩為工部郎中本燕人為契丹將耶律忘其名掌書記耶律兄及兄子太平興國中戰歿某覽其遺跡作詩據此則某乃景宗時人

虞仲文據寧鑒墓志撰人為中大夫太常少卿前史館修撰虞見金史其撰寧志則在遼時

王樞中州集字子慎良鄉人遼日登科後仕金

張通古全金詩字樂之易州易縣人該綜經史善屬文遼天慶二年進士第

魏道明舉進士累官安國軍節度使著雷溪子鼎新詩話見續通考

寧鑒據虞仲文撰墓志字晦之進士少府少監忠順軍節度副使

李良嗣據蠟彈自稱遼光祿卿即馬植賜姓趙見宋史姦臣傳北盟會編引北遼遺事本燕人馬植世為大國大族仕至光祿卿宋賜姓趙

馬擴著茅齋自序見北盟會編據和良嗣詩蓋同時人

馬賢良封氏編年燕人按獻郭藥師詩在宣和四年則遼初人

左企弓字君射薊人讀書通左氏春秋天祚時宰相後降金見茅齋自敘

劉海蟾神仙通鑑劉元英字宗成號海蟾子初名操字昭遠後得道稱為燕地廣陵人也

淳欽皇后后妃傳諱平小字月理朵太祖平渤海預有謀\應曆三年崩一名述律后

興宗本紀諱宗真字雅布濟好儒術通音律重熙二十四年崩年四十

沙門郎思孝遼東行部志居覺華島海雲寺守司空輔國大師重熙十七年去海島住持縉雲興宗特遣閤門張世英齎御書并賜香與磨絲等物詳其始終問訙禮如平交非當時道行有大過人安能使時君推慕如此然亦千載一遇豈偶然哉

蕭罕嘉努文學本傳字休堅涅刺部人博覽經史通遼漢文字與耶律庶成錄約尼汗至重熙以來事迹二十卷譯通歷貞觀政要五代史召修國史卒年七十二有六義集十二卷

耶律章努本傳字塔瑪明敏善談論天祚親征女直為都監謀\立淳不從誘草寇數百攻上京告太祖廟文已錄

耶律常格列女傳太師適魯之妹小字常格能詩文不苟作讀通歷見前人得失歷能品藻

耶律伊濟附兄迪里傳字伊德森嗜學通諸部語會同初加特進

范質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歲能屬文見宋史按質既仕晉撰帝后降遼表載五代史又降宋何無恥也蓻祖謂其欠一死諒哉雖然錄其表亦足示戒矣

奚和碩鼐本傳字籌寧奚汗之後統和十三年遷都部署伐烏舍降封爵

耶律揚珠本傳字布爾錦\積慶宮人篤學廉介有經世志拜四番部詳袞

耶律庶成本傳字喜隱幼好學善遼漢文字遷樞密直學士譯方脈書先是興宗詔修法令庶成參酌古今刊正訛謬成書以進帝覽而善之

耶律孟簡本傳字復易父瑠嘉努既長善屬文乾統中遷昭德軍節度使

耶律赫嚕本傳字琨一字洪隱德哷部人為阿勒達爾裕悅神冊三年薨詔立石紀功清寧間立祠上京

郭藥師渤海鐵州人見宋史附姦臣趙良嗣傳金賜姓完顏見金史藥師反覆小人其以涿州降宋實足為賣國之戒故著錄之以暴其惡

馬得臣本傳南京人好學博古善屬文尤長於詩仕至翰林學士承旨贈太子太保

蕭孝穆本傳小字胡獨菫宰相樞密使著寶老集

韓德讓父知古傳後賜名隆運\按德讓募人穫奏在乾亨五年則景宗時人

室昉本傳字夢奇南京人幼篤學不出外戶者二十年登進士第乾亨初監修國史統和八年進實錄二十卷授中京留守加尚父

耶律音濟本傳字阿括丕勒部人漠北滑水馬羣太保

耶律圖勒錦\本傳字額哩音勇而有謀\略北院大王

蕭迪里本傳字尼嚕古識度宏達中京留守

耶律昭本傳字述寧博學善屬文坐事流西北部

耶律唐古本傳字富僧額性坦率好別白黑天祚時太子太傅

蕭惠本傳字伯仁駙馬都尉封魏國王

耶律阿穆爾本傳字祕琳幼聰敏北院宣徽使加政事令

耶律世良本傳小字斡六院部人才敏給練達國朝典故為副署都

馬保忠契丹國志營州人自力讀書太平間授洗馬改著作郎殿中丞興宗朝為樞密使尚父守太師兼政事令封燕國公諡剛簡

蕭托雲本傳字兀衍同政事令門下平章事

崔沖起居舍人見大慈玄化寺碑陰記據圓空勝妙塔碑銘在太平五年則聖宗時人

那希古據易州淨覺寺碑在大安二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了洙據悟空塔銘在乾統元年則天祚時人

沙門南汴盤山志冀州人官少府少監知祕書少監感化寺碑末稱漁陽南汴撰文在乾德七年則天祚時人

耶律興公據靜安寺銘在咸雍八年則道宗時人

耶律劭朝請大夫守殿中少監知安德州軍州事上騎都尉淶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撰興中府安德州剏建靈巖寺碑銘并序

張嗣初天慶六年新授尚書都官員外郎遼西路錢帛判官

王鳴鳳據大都崇聖院碑在應歷十年則穆宗時人

沙門智光據重修雲居寺碑在統和二十三年則聖宗時人

蔡忠順行吏部尚書參知政事見大慈恩玄化寺碑陰記在太平二年則聖宗時人

趙遵仁進士據撰雲居寺鐫經記在清寧四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真延奉福寺講僧據非濁實行記在清寧九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志延據暘臺清水院藏經記在咸雍四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善製據憫忠寺舍利記題燕京管內左右街都僧錄崇祿大夫檢校太師行鴻臚卿聰辯大師賜紫在大安十年則道宗時人

鄭名已泐據縉陽寺碑記在壽昌元年則道宗時人

沙門思察據易州雲塔院記在乾統二年則天祚時人

韓溫教據金山演教院記在乾統三年則天祚時人

楊丘文據柳谿洙公璧記在乾統三年則天祚時人

沙門俊乂據造長明燈記在乾統五年則天祚時人

王鑒據三河縣修文宣王廟記稱布衣王鑒在乾統七年則天祚時人

沙門志恆據寶勝寺僧妙行記在乾統七年則天祚時人

李檢據寶勝寺大德遺行記在乾統十年則天祚時人

沙門行鮮據涿州雲居寺塔燈記亦無年月不知何時人

沙門志才據涿州雲居寺藏經記在天慶八年則天祚時人

耶律孝傑據摩訶衍論贊玄疏引文稱恭承溫綍俾贊寶編蓋為道宗所命有道宗引可證則道宗時人

沙門法悟據玄疏序稱勉副宸衷聊述鄙見亦道宗時人

耶律純翰林學士統和二年使高麗見星命總括序

沙門希麟撰續一切經音義題燕京崇仁寺沙門希麟錄今考定為統和時人詳本序俊跋

太宗本紀諱德光年四十六史臣贊曰太宗甫定多方遠近向化建國號備典章

穆宗本紀諱璟小字述嚕應歷十八年遇弒年三十九

耶律琮據與孫全興書在保寧六年則景宗時人

郭襲本傳性端介識治體南院樞密使加兼政事令以帝游獵上諫拜武定軍節度使

蕭托輝本傳字烏庫哩剛直有威重為塔布城節度使未行卒

劉輝本傳好學善屬文太康五年第進士大安末為太子洗馬擢史館修撰卒

耶律實嚕本傳字楚旺六院部人性剛直有經世志乾統中遙授靜江軍節度使

李奭父處溫傳析津人欲挾蕭后歸宋伏誅著其文以示戒

耶律義先本傳裕悅仁先弟拜特哩袞王富春

蕭惟信字伊聶卓特部人北院樞密副加守司徒

張穀北盟會編平州義豐人進士福建元年授興軍節度使

耶律佛德本傳字薩巴吳國公北院樞密使大安中致仕

耶律努妻蕭氏列女傳小字意辛托斯和之女事親睦族以孝謹聞保大中盧彥叛遇害

王正琅邪人右補闕見智光雲居寺碑按正撰雲居寺碑題鹽鐵判官朝議郎右補闕賜緋魚袋在應歷十四年則穆宗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