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復召。上袖出會議本,問曰:「此事如何?」臣健等對曰:「議得是。」臣東陽奏曰:「未知聖意如何?」上曰:「先生輩如何說?」臣健等對曰:「正是古禮。」上曰:「仍稱太皇太后可否?」皆對曰:「既是別廟,須如此尊稱為當。」上曰:「如何批答?」臣遷對曰:「須說得委曲。」臣東陽曰:「要見是重事。」上曰:「然宗廟事重要,見今後世世子孫崇奉不缺之意。此本隨文書下來。」臣東陽曰:「臣等領去。」臣健亦云,上即以本授臣健,復目送而出。

二十二日,復召。上袖出奉見殿圖,指示曰:「此與太廟寢規制一般,常時祭薦皆在此。」又指其廊間有門通西一區,曰:「此奉慈殿也,舊為神庫,今廊廡及井皆未動。」又指其東一區別為門面南五間、東西廊各五間,曰:「此神廚也,然於此建廟可乎?」臣健等皆對曰:「此地最便。」臣東陽曰:「但未知寬窄如何?」上曰:「寬窄有數。」因指其旁小字曰:「東西十幾丈,南北二十丈,後有牆,牆之後為米倉,蓋較之奉慈殿圖深不及八尺。」皆請曰:「牆可展否?」上曰:「須展之。其西偏有井,亭亦須去之耳。」(「亭亦須去之耳」,「須」原作「漢」,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佚名國朝典故本改。)又曰:「欲遷孝穆太后併祭於此,如何?」臣健等皆對曰:「甚當。」再問,再對。上曰:「位序如何?」臣健對曰:「太皇太后中一室,孝穆太后或左或右一室。」上曰:「須在左,後來有如此者卻居右。」臣東陽曰:「太皇太后居中乃可。」臣遷奏曰:「會議本未知今日可出否?」臣東陽曰:「外廷瞻仰此本已數日。」上曰:「正為廟地未定,今既定,即出矣。」皆拜出如前。

二十五日,(「二十五日」,「二」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佚名國朝典故本補。)御批云:「祀享重事,禮當詳慎,卿等稽考古典及祖宗廟制既已明白,都准議。特建廟奉享,仍稱太皇太后,以伸朕尊親之意。後世子孫遵守崇奉,永為定制。」於是中外翕然稱為得禮。蓋自丁巳之召不奉接者,已閱八年,龍顏溫霽,天語周詳,視昔有加。而明習國事,洞察義禮,惓惓以宗廟綱常為己任,益非臣下所能涯涘矣。後陵事竟不行,蓋欽天監以為歲殺在北,方向不利,內官監亦謂事干英廟陵寢,難以輕動。而聖意終不但已,乃於陵殿神坐移英廟居中,孝莊居左,孝肅居其右云。

按:孝廟初年,平臺、煖閣時勤召對,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意藹然,雖都俞盛朝何以加此!至陵廟一事,則以關係綱常,尤深注意,區畫周詳,皆斷自宸衷,勤勤懇懇,歸於至當,非聰明仁孝之至,孰能若此者乎!

六月,北虜小王子遣使求貢甚急,大同守臣以聞。已,許二千人入貢。既而不來。六月,聞走回男子報虜有異謀\,內閣具揭帖,臣東陽親書以進,乞會同司禮監及兵部尚書照成化年例於左順門詳審。時臣遷在告。二十二日,上朝退,召臣健、臣東陽至媛閣。上曰:「虜情譎詐,今令大通事領走回人,(「今令大通事領走回人」,「大」原作「夫」,「人」原作「任」,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明佚名國朝典故本改。)先生輩可密切譯審通事,且勿使近前。」臣健等對曰:「其人若能通漢語,則不須通事。」上曰:「然各邊關糧草須與劉大夏說,用心整理。」臣東陽對曰:「昨日兵部奉請差官整理正為此。」臣健曰:「雖無此事,亦當整理,況有此聲息,尤當提備。」上曰:「然整理得亦是好事。」臣東陽對曰:「今邊關兵糧實是空虛,不可不急為之備。」上又曰:「着劉大夏用心整理。」臣健奏曰:「京營官軍亦須整點聽征。」上曰:「然。」臣東陽對曰:「京軍未可輕動,亦不可不整理齊備。」臣健奏曰:「京營總兵須要得人。」上曰:「往年如遂安伯陳韶、成山伯王鏞輩已退二三人矣,今如張懋等亦可。」臣東陽對曰:「退者甚當。今總兵官管事固可,領兵則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