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東偏紀要》批注

清·曹廷杰撰

李文信遺注

李仲元整理

《遼海叢書》第七集之三冊

一、莫宏庫,今名莫力洪口。

[原文]「一、查徐爾固地方……黑龍江從西北折到正西入松花江,有二口……上口在徐爾固上六十五里,松花江南岸莫宏庫地方。」(第二頁)

二、精奇里漢語黃河,為索倫語名,俄名結亞河也由精奇里而來。

[原文]「一、查海蘭泡地方……又黃河(原注即精奇里江,俄呼也也)黑河交匯之處有大房二洞。」(第三頁第十三行)

三、黑水府或即在斯實為無據,案唐書黑水傳,其國東界大海,東西千里,可知府當在黑龍江匯合烏蘇里江以下兩岸。

[原文]一、查海蘭泡地方……居黃黑二河交匯之間,背北面南,黃河居左,黑河居右,擁二江之水利,為東北之咽喉,先代所置黑水府或即在斯,今入俄界。」(第三頁第十六行)

四、雙城子,俄名尼格里斯克。

[原文]「一、查雙城子……俄人名其城曰玉果斯克。」(第六頁第十四行)

五、三岔口今為東寧縣東邊國境。

[原文]「一、探三岔口地方在雙城子正西一百四十里。」(第八頁)

六、有阿濟密河東入海。

[原文]「一、探阿濟密地方」。(第八頁)

七、默些,今作波西圖或波謝特。

[原文]「一、查摩闊崴……俄人名摩闊崴地方為默些。」(第八頁)

八、彥楚或作岩杵、烟秋。

[原文]「一、查彥楚河。」(第八頁)

九、據地圖奇吉湖在南。

[原文]一、查札依地方在伯利下一千五百三十餘里……其北七十里東岸亦有湖,號奇吉侯溫,即奇去泊。」(第九頁)

十、乞塔即赤塔,尼布即尼布楚。

[原文]「一、查該國近分六大部……光緒十年定于伯利,統轄乞塔、尼布……」(第十六頁)

十一、索倫河發源于外興安嶺東支亞穆阿林山,東北流入北海。今俄名土庫爾河。

[原文]「一、查東海濱省相通各道……其中由黑河東岸海蘭泡地方,溯精奇里江,上外興安嶺,至索倫河口,又別為一道。」(第十九頁第十行)

十二、吞昂河今稱湯旺河,都魯河今仍名。

[原文]「一、查江吉二省通俄界之道……其吞昂河、都魯河等處踏荒向北行數日,俱可抵黑龍江,則間道也。」(第二十頁第十一行)

十三、明人稱為北山野人。

[原文]「一、查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東,恒滾河以西以北,舊有奇勒爾、俄倫春二種。」(第二十一頁)

十四、革居亦稱格格,宗女也,娶者稱額駙。清會典有黑金部落進貢,如格格額駙來賞給綢緞等。

[原文]「一、查伯利下四百餘里……四屯各有銅壜一件,呼曰奇勒革特二拉蕩。云系先代取革居陪嫁之物,以為傳家至寶。」(第二十二頁)

十五、特林古城,即奴兒干遺址。

[原文]「一、查由特林喇嘛廟西北下山,沿江行里許,有石岩高數丈,上甚平曠,有古城基……」(第二十三頁)

十六、青得林古城。青得林今名秦得利。

[原文]「一、查由額圖順流東下四十里松花江南岸,青得林地方有古城基周數里」。(第二十三頁)

十七、烏通河古城,烏通河今呼梧桐河。在松花江左岸。富爾澗河,今呼半截河。

[原文]「一、查松花江岸烏通河、都魯河之間有古城基……烏通河即輿圖烏爾河。由烏通河順江沿西行三十餘里有小河,今無名,當即輿圖富爾澗河。」(第二十四頁)

十八、額勒河今稱哈利亞河,在叩碧河北,同入東海。約索、約色、今名教撒河,為叩碧河上源。

[原文]「一、查伯利正東千餘里海濱奇雅喀喇地方……天聰九年所征額勒、約索地,額勒即輿圖額勒河,約索即輿圖約色河。二河今無此名。」(第二十五頁)

十九、推測各部落多有取證確實者。

[原文]「一、恭查國初屢次征服瓦爾喀部諸地。」(第二十五頁)

二十、莫宏叩今作莫力洪口,在黑龍江入松花江口的松花江東岸。依江亦作濃河,在撫遠縣西,向北注入松花江。

[原文]「一、見俄官孤備往查黑河金廠,特見隨員二人在輪船用儀器測量松花江南岸地勢,從儂江地方上至莫宏叩止」。(第二十八頁)

二十一、黑頂子屬琿春縣。

[原文]「一、探聞俄人于黑頂子地方,分界狡展,其意在由旱路通高麗,由高麗窺日本。」(第二十八頁)

二十二、旗喀喇,即欺雅喀喇,今通稱烏德海或烏得蓋人。

[原文]「一、查伯利東北行一千二百餘里至阿吉大山以上,沿松花江兩岸居者,通稱黑斤……若夫坐快馬持魚叉取魚則以剃發黑斤及旗喀喇人等為最。」(第三十二頁第八行)

二十三、奇雅喀喇通呼二腰子,多牛姓王姓。今通稱烏德海或烏得蓋人,古烏舍、烏者、無敵哥人。

[原文]「一、查俄鎮因拔納斯克以南,阿勒翰以北,伯利以東,縱橫各千餘里奇雅喀喇地方,共約四五千人,通呼二腰子。」(第三十五頁)

二十四、後設同江縣。

[原文]一、查黑河口為江吉二省門戶,在三姓東北七百里。」(第三十九頁)

二十五、後設密山縣。

[原文]「一、查峰密山在三姓東南六百里。」(第三十九頁)

二十六、後設撫遠縣。

[原文]「一、查通江地方在三姓東北一千四百餘里。」(第三十九頁)

二十七、呼瑪爾河口立呼瑪縣。

[原文]「一、查有事時,江省由卜魁驛路呼蘭小道可出愛琿抵黑河屯……出奇制勝之方莫若于黑龍江呼瑪爾河上數百里……伐木塞江以斷俄人水道。」(第三十九頁)

●《東北邊防輯要》批注

清·曹廷杰撰

李文信遺注

李仲元整理

《遼海叢書》第七集之四冊

一、新城在撫順高爾山上。

[原文]「興京北舊有新城……晉咸康五年,慕容皝擊高句麗,兵及新城。」(卷上第一頁)

二、木底城不在復州,在新賓木奇村附近山上,當時高都國內城不在平壤,其南道自不在復州。

[原文]「木底城在今復州東,高麗之南道也。」(卷上第一頁)

三、蓋馬縣實為西蓋馬之誤,漢志玄菟郡有明文。

[原文]「漢志注元菟郡西蓋馬縣有馬訾水,西南至遼東郡西安平縣入海。」(卷上第一頁)

四、三山島在旅大市南海中。

[原文]「明天啟中毛文龍言:西彌島相連有三山,周廣二百餘里……按三山島在復州南海中。天啟中毛文龍言三山島在旅順東三百里。」(卷上第一頁)

五、大路今作大鹿島,在安東縣。

[原文]「大路至朝鮮之義州百六十里。」(卷上第一頁)

六、鎮江今九連城。

[原文]「義州與鎮江相對,止三四十里。」(卷上第一頁)

七、卑奢不在海城,在金縣老黑山上,石築甚大。

[原文]「海城縣境內有沙卑城,亦曰卑沙城,高麗所築,壘石為城,幅員九里,或訛卑奢城。自登萊海道趨高麗之平壤必先出此。」(卷上第二頁)

八、安市在海城縣東營城子山上,李道宗攻城時所築土山猶在。

[原文]盛京險要考,「又南一百二十里為蓋平縣……唐咸亨二年,高麗酋鉗弁尋叛……詔討之,破安市城,又敗之于泉山即此。廷杰按:安市故城在今蓋平縣東北。」(卷上第二頁)

九、馬石津即旅順口,在馬石山東,謂在葦子套,實誤。

[原文]「又西南百十里曰葦子套,波濤險惡,不利行舟。晉遣使者由海道致命于慕容皝,船下馬石津,皆為慕容仁所留。」(卷上第二頁)

十、首山在遼陽府西南十五里,非奉天府。蓋奉天府三字為遼陽府之誤。

[原文]「奉天府西南十五里有首山」(卷上第二頁)

十一、河里真陂當是今彰武縣南白泡子,俗稱泡子。其西北距懿州故城塔營子約百八十里。

[原文]「金將斡魯古等與(耶律)淳戰,淳走,金人追至河里真陂,遂拔顯州。廷杰按:顯州在今廣寧東界,則河里真陂亦當在今廣寧界也。」(卷上第三頁)

十二、清人忌諱說明時統治東北之真實情況。但不知開元本在吉林延吉之北,牡丹江流域之東,也是一因。以後遷之開原,為元代之開元也。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明初東北邊塞止于開原,迨永樂正統間自開元迤北因其部落所居建置都司一、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卷上第五頁)

十三、曹考甚誤,奴兒干在混同江特林地方。元設有元帥府,明設怒兒干都司,有宣德建永寧寺碑為證。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說者以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干北海。廷杰謹考:黑龍江呼蘭城西北通肯河地方有奴兒城故墟,今呼女兒城,即明時奴兒干衛也。其云北海,恐以察漢泊或呼倫貝爾池當之。」(卷上第四、五頁)

十四、西北為西南之誤。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一曰葉赫,在吉林西北四百九十里。」(卷上第六頁第五行)

十五、宜罕山城後稱尼什哈或密什哈山,今稱龍潭山,在吉林市東,上有高句麗時山城址,烏拉部利用其險也。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一曰烏拉,即今吉林北打牲烏拉城,舊有宜罕山城,伊罕河出焉。」(卷上第六頁第十行)

十六、虎爾喀河,古忽汗河,今稱牡丹江。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虎兒喀河出吉林烏拉界,經寧古塔城,北行七百里至三姓城入混同江。」(卷上第六頁第十九行)

十七、阿庫爾河在尼滿河下,西流入烏蘇里江。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天聰八年武巴海征瓦爾喀尼滿地方。」(卷上第七頁第五行)

十八、烏爾吉即大小烏吉密河,在雅蘭、錫琳二河之間。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崇德二年喀顗等分四路征瓦爾喀……一率綏芬雅蘭瑚葉烏爾吉壯丁入綏芬路。廷杰按:烏爾吉即雅蘭、錫琳二河之間地。」(卷上第七頁第七行)

十九、阿雅哈河今稱嘎呀河,會布爾哈通河、朝陽川河、海蘭河、依蘭河(也稱一兩河)而入圖們江。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查綏芬河西有阿雅哈河,阿瓦同音。左帶烏蘇里,右繞圖們江。」(卷上第七頁第十七行)

二十、諾雷又作諾羅,今稱撓力河,不屬依蘭喀喇。三姓為努雅喇、克宜克勒、祜什哈里三姓黑斤。

[原文]三姓疆域考:「居呼爾喀河、松花江兩岸者曰諾雷、曰克宜克勒、曰祜什哈哩,此三喀喇。廷杰按:滿洲語呼三姓為依蘭喀喇。」(卷上第九頁)

二十一、異齊,漢語新也。

[原文]三姓疆域考:「皆稱伊徹滿洲。注:一作異齊,一作伊車。」(卷上第九頁)

二十二、陸行乘舟即冬季雪上用滑雪板也。舟行冰上用爬犁即雪撬也。南方人不知東北生活故有此誤也。

[原文]三姓疆域考:「其人陸行乘舟,或以舟行冰上。駕以犬,所謂使犬國也。」(卷上第九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