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君道也。青,臣道也。青驪於白,謂權臣擅命,雜君道也。君道雜則君不勝矣。故日而白不勝也。君之制臣,猶金之勝木,其來久矣。而白不勝,為青所驪,是木賊\金,而臣掩君之謂也。青染於白,其色碧也。臣而掩君,其道亂也。

君道之所以亂,由君不正畢也。青白不相與,而相與;不相勝,則兩明也。爭而明,其色碧也。夫青白不相與之物也,今相與雜而不相勝也。不相勝者,謂青染於白,而白不全減,是青不勝白之謂也。潔白之質,而為青所染,是白不勝青之謂也。謂之青而白猶不減,謂之白而為青所染,是白不勝青之謂也。

謂之青而白猶不滅,謂之白而為青所馴甫色並章,故曰兩明也者。白爭而明也,青爭白明,俗謂其色碧也。與其碧,寧黃。黃,其馬也,其與類乎。等黃於碧,寧取於黃者,黃,中正之色也。

馬,國用之材也。夫中正之德,國用之材,其亦類矣。故寧取於黃,以類於馬。馬喻中正也。碧,其雞也,其與暴乎。

碧,不正之色。雞,不材之禽。故相與為類,暴之青而白,色碧之材,白猶不勝亂。暴則君臣爭而兩明也。兩明者昏不明,非正舉也。政之所以暴亂者,君臣爭明也。君臣爭明則上下昏亂,政令不明,不能正其所舉也。

非正舉者,名實無當,驪色章焉,故曰兩明也。兩明而道喪,其無有以正焉。名者,命實者也。實者,應名者也。夫兩儀之大,萬物之多,君父之尊,臣子之賤,百官庶府,卑高等列,器用資實,各有定名。

聖人司之,正舉而不失,則地平天成,尊卑以序,無為而業廣,不言而教行。若夫名乖於實,則實不應名,上慢下暴,百度昏錯,故曰驪色章焉。驪色之章,則君臣爭明,內離外叛。正道衰者,名實不當也。名實之不當,則無以反正,道之喪也。

堅白石三,可乎?

曰:不可。

曰:二,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堅也,白也,石也,三物合體而不謂之三者,人自視石,但見石之白,而不見其堅,是舉所見名,與白二物,故曰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矣。人手觸石,但知石之堅,而不知其白,是舉石與堅二物,故日無白得堅。其舉也二。

曰:得其所白,不可謂無白;

得其所堅,不可謂無堅,而之石也之於然也,非三也?之石,猶此石。堅白共體,不可謂之無堅白,既得其堅白,不曰非三而何?

曰: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紂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也。堅非目之所見,故曰無堅,白非手之所知,故曰無白也。

曰天下無白,不可以視石;天下無堅,不可以謂石。堅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

白者,色也。寄一色則衆\色可知,天下無有衆\色之物,而必因色乃色,故曰天下無石不可以視石也。堅者,質也。寄一質則剛柔等質例皆可知,萬物之質不同,而各稱其所受,天下未有無質之物,而物必因質乃固,故曰天下無堅不可以謂石也。石者,形也。

舉石之形則衆\物之形例皆可知,天下未有無形之物,而物必因形乃聚。然則色、形、質者,相成於一體之中,不離也。故曰堅白石不相外也。而人目之所見,手之所觸,但得其二,不能兼三。人自不能兼三,不可謂之無三,故曰藏三可乎,言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