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辨一种四句。四句者谓。一质一处。异质异处。异质一处。一质异处。此四句极自难解。今当影生师净土义。及关中法师所辨者而明之。然一质一处异质异处。此二句易解。余二句难明。且问。何者为质若为称处。解云。质即是净秽等。处即是方处之处。如净质在西方处。秽质在东方处也。所言一质一处者。一净质一秽质。一净质在西方安养处。一秽质在东方娑婆处。故言一质一处。言异质异处者。

净秽互望。净质异秽质。秽质异净质故。言异质。净质处异秽质处。秽质处异净质处。故言异处也。言异质一处者。此句难解。异质一义亦名异质同义。异同在一处也。且明异质同处。若为是异质而同处耶。解云。净秽异质。同在一娑婆处。如此经莲华藏国。在娑婆处。净名经妙庄严国。在娑婆处。法华云。余众见烧尽。吾净土不毁。此并是净质在秽处。此略明净质同在秽土如此。次问。若为净质得在秽土耶。解此有数义。一者所以净质得在秽土者。净秽无碍。净无碍秽故。净得在秽处。秽无碍净故。秽得在净处。以不相碍故。净秽得同一处。旧举首天子为证。

首天子是色界净天。来欲界秽处不相碍。首天子是三界中净三界。尚不碍三界秽。今莲华藏宝庄严国等。非三界非三界岂当碍于三界。吾净土不烧者。火是颠倒三界火。亦能烧颠倒三界。净土非是三界。三界火岂能烧不三界。火是秽火还烧秽。秽火岂能烧净。故吾净土不毁天人常充满也。又宝庄严国。只在一娑婆土中。掘凿娑婆。不掘凿宝庄严国。何者凿。是三界凿。只能凿三界。宝庄严国非三界。三界凿岂能掘非三界。色还凿色。色岂能凿妙则。此是什法师所解。从来弹此解。是他何处得此解。解是什法师解。什法师是三论师。即三论义应须云夺取他。是故净质得在秽处也。二者所以净土得在秽处且反问同处。汝言。那得此净土耶。今释言。此净土是如来净业所起。

如来身既无碍所感之土。亦无碍身即依正土。即正依无碍依。感得无碍正依亦无碍。斯则正无碍故土无碍。以无碍故得在秽也

次问。何意净在秽处耶。前两义释净土得在秽处竟。今释净土在秽之意。问。何意净土在秽处耶。解此亦有二义。一者看华严净名等意。为欲教化众生故。明净土在秽处。只净土在此何意不见。汝薄福钝根断常居心不见耳。若道秽土在东方净土在西方不得化缘。何者净在西方秽土东方。两世界遥隔此不得为化。今道净土即在此。汝颠倒断常心故不见。谓弃妄存真舍无常取常乐。如此等居心心不净。心既不净故。不见净土。若见净土者。当须净心。除如此真妄常无常异。意清净乃名正观。以正观故则佛土净。为化此众生故。明净土在秽处也。二者所以净土在秽处者。

为适缘所见。如来用净土。何为不如富人畜宝物安置屋里。如来用多许净土作底今明。如来以此净土。为欲适缘。故肇师云。圣人空同无像。岂国土之有垣。圣身尚未曾有。亦复未曾无。岂复有土与不土。圣人未曾像不像。亦复未曾心不心。未曾心不心。心生于有心。未曾像不像。像出于有像。未曾像不像。像不像适缘。缘出于有像。未曾土不土。土不土适缘。未曾净不净。净不净适缘。缘若应以秽得度者。示之以土沙。若应以净得道者。现之以宝玉。为此义故。所以净土在于秽处也。从来直云异质一处。不知何因缘故。净秽异质在一处。今释有如此义故也

次明一质异处。然前三句犹可解。此之一句最难一。何物质而在异处耶。解云。他举一质。如一净质在西土东土二处。一秽质在北南两处。为有此句为无耶。若无则不成四句。若有何者是其事耶。今就数义。明此一句。今且就净名经辨。只一妙喜净质。经东西二处。何者妙喜。一世界本在东方无动处。净名断取来西方娑婆处。若尔只一妙喜净质经游东西二处。如净土既然。类秽土等亦尔。故是一质二处也。向前异质一处。净秽二质。当在一处。今一质异处。亦应一净质。当在二处。今更据净名经释。彼经云。不可思议菩萨。以娑婆世界掷置他方国土。不动本处只捧娑婆。掷置西方安乐。而娑婆宛然不动。可谓。到而不动。不动而至。若尔只此秽质经东西二处。故是一质二处也。如秽质既然。类余四土亦尔也

次明只秽质在净秽二处。前明掷秽质往净处。秽质经二处。今明只一秽质在净秽二处。如莲华藏娑婆世界。

只娑婆一秽质。在娑婆处。在莲华藏处。何者莲华。不但以台为莲华。叶共为一莲华故。涅槃云。台叶须等合为莲华。叶不离华。叶在华中。娑婆既居叶上。故知娑婆即在莲华藏中。所以菩萨戒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故知裟婆世界在华叶上。叶不离华故。娑婆不离莲华藏。若使如此娑婆秽土。非但在娑婆处。亦在莲华藏处。故知是一质在二处。问华藏自在台。娑婆自在叶。何得是一质在二处耶。解云。具二义。有时明娑婆与莲华藏异。娑婆界在莲华藏外。而复台叶共成。共成一叶。娑婆则不离莲华藏。何故如此。解云。欲明娑婆与华藏。不可言异。不可言一。二处异故。不可言一。不相离故。不可言异。不可言一而一。不可言异而异。

斯则非一非异。而一而异。略明一种四句。如此今更通简此四句义。问云。他亦明此四句。与他何异。不得道他无此四句。经等具有此义故。他亦明此四句。今亦辨此四。何异。解他不得明此四句义。今时始得明此四句耳。何者虽有四句不出一异二句。他有一可一。不得由异故一。有异可异。不得由一故异。不由异故一。一自性一。不由一故异。异自性异。自性一一则碍异。自性异异则碍一。异既碍一。异岂得同处。异不得同一处则无一。既无一何得有异。既无一异。故四句不成也。纵之如此耳。夺则都无。何者有一可一。不由异起一。有异可异。不由一起异。不由异故一。一不成一。不由一故异。异不成异。一不成一则无一。异不成异则无异。此则无一异论。何物四句有一异可有四句。既无一异则无四句。故他不得明四句义。今时所明者。无四句而四句。要须前弹他有碍性义。始明今因缘无碍义。何者今无一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