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六月戊申以澄州刺史王遵古為翰林直學士仍敕無與撰述入直則奏聞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嘗侍講讀也

按先生父遵古年已篤老故有是命遵古曾官太子司經故曰嘗侍講讀

元氏墓碑承安初繼丁內外艱哀毀骨立

按先生父遵古入京未久當即下世母張氏則太師南陽郡王浩之女也

又按先生應於是年春或翌年春丁艱去職

三年戊午四十八歲

四年己未四十九歲

涿州重修蜀先生廟碑承安二年夏四月里民始議增葺既成具興廢歲月乞文於庭筠將以刻諸石

同上碑前題云前鄭州防禦判官王庭筠撰書篆末題曰承安四年四月

按此碑書於承安四年四月時先生丁艱家居故稱前鄭州防禦判官

元氏墓碑四年起復應奉翰林文字

金史本傳四年起為應奉翰林文字

中州集未幾復應奉

按是年先生服未闋故稱起復又其奉職應在是年四月之後

五年庚申五十歲

香林館記承安四年春二月上以右宣徽使張公出守沂州明年公以書抵庭筠公名汝方字仲賢太師南陽郡王之子平章政事莘國公之弟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三年四月庚子右宣徽使張汝方以漏泄廷議削官兩階據是記則又於四年二月出守沂州先生嘗與汝方品第祕府法書名畫茲復承命而撰是記

泰和元年辛酉五十一歲

元氏墓碑泰和元年復翰林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至三十餘首

中州集稍遷修撰

金史本傳泰和元年復為修撰扈從秋山應制賦詩三十餘首上甚嘉之

宋濂題王庭筠秋山應制詩稿詩序中所謂九日正泰和元年九日丙辰然道陵以是月七日甲寅發京師二十九日丙子至自秋山道途所歷凡二十三日其幸香林平頂山溫泉等什皆可以次而推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元年九月甲寅如秋山丙子至自秋山

山西通志金石志主事麻秉彝碑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鄉縣

按秉彝為詩人麻革之祖父

二年壬戌五十二歲

元氏墓碑朞年罹此不幸春秋五十有二實二年十月之十日也官止承務郎緋衣銀魚

中州集卒官年四十七

金史本傳明年卒年四十有七

按中州集及墓碑同為元氏一人之作而於先生卒年彼此不同何也中州集撰成於宋理宗淳祐九年己酉張德輝後序所謂己酉秋始鋟木以傳是也先生墓碑則撰於理宗寶祐元年癸丑【即元憲宗三年】碑中所謂癸丑夏六月某客燕中是也中州集蓋據所聞書之故謂年四十有七墓碑則據其子萬慶面請書之故謂春秋五十有二一則有撰述先後之分一則有傳聞面詢之異自以得於其子及撰述在後者為得實此又不待言也中州集鋟版在先元氏不及追改撰金史者未及考其撰述之先後遽從中州集而書之故以其卒年為四十有七不可從也或謂墓碑有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之語若先生卒年為四十七則大定十六年年二十有一正與弱冠語合以此致疑則又不然墓碑稱先生季女幼在室又謂萬慶為言先公之歿四十餘年矣考先生卒於泰和二年壬戌下距癸丑撰碑之歲適為五十二年其季女年將六十安得謂幼四十餘年之語亦有未審蓋先生於撰文時推算未密而為此約略之辭或據其家行狀敘入未及改訂弱冠二字亦同斯例惟其卒年所繫棊大不容舛誤此又可推而知之者也余於先生卒年從墓碑而不用中州集及金史者以此

元氏墓碑泰和壬戌冬內翰王公卒於京帥【帥:師】道陵雅知公家無餘財將無以為葬也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平詩文藏之祕閣未幾以御製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復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茲云亡玉堂東觀無復斯人矣其家以遺文來上尋繹之久良用愴然而其詩有天材超邁無愧琬琰之句【中州集及金史本傳略同】

按王去非博州重修廟學記王公由太子司經來倅是記作於大定二十一年則先生父遵古之官太子司經必在大定二十年前是時章宗之父顯宗允恭尚未卒而遵古方為其東宮詹事院官屬也金史章宗本紀大定十八年以司經徐孝美等侍讀是時章宗以世宗之冡孫居於東宮司經為之授讀必有遵古在內且章宗本紀又有遵古常侍講讀之語並因其年老而為之內調相視至厚尤為確證故曰王遵古朕之故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