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列缺偏历乃手太阴手阳明阴交阳。阳交阴。横斜而行之两别络穴。列缺在两手指

交叉。食指尽处。以爪甲切之。若呈列一缺点在此。故名列缺。特殊人有现反关

脉者。其脉不行寸口之中。由尺中斜上列缺。入阳溪穴而上食指。大渊经渠正关

脉之位不动。而动列缺之上。故名反关。有一手反关。有两手反关。数百人中有

其一。此得于有生之初。非为受病而有此脉也。列缺内通任脉。为灵龟八穴之

一。待时而取之。作用最大。须用卧针。斜向内。久留其针。补泻寒热升降。各

种手法。皆可取用。列缺上一寸半。腕后上三寸。即偏历穴。乃大肠手阳明经脉

行至阳溪上。偏向臂内。别阳经脉。而历络于手太阴之经。故曰偏历。其十二经

所行之次序。肺寅。大卯。胃辰。脾巳。手阳明从手走头。交足阳明胃。精专营

气。一日一夜一周于身。只走列缺。不走偏历。只走丰隆。不走公孙。偏历公孙

等别络。乃二十八脉。男女不同。左升右降。右升左降。阴阳互相交错。脉度十

六丈二尺。乃行于偏历公孙等交错之别络也。

三、丰隆

部位在外踝上八寸。下廉外廉陷中。别走太阴。

证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难涩。厥头痛。面浮肿、风逆。四肢肿。足

青。身寒湿。喉痹不能言。

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四、公孙

部位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足太阴络。别走阳明。

证治寒疟不嗜食。卒面肿。烦心狂言。腹虚胀如鼓。

针灸针入四分。可灸三壮。

按∶丰隆与公孙两别络。乃足阳明。足太阴脉度往还之要道。丰隆穴位。在外踝中心

直上八寸。考骨度篇。膝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膝下三寸。骨外为三里。复

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此穴在下廉骨外。以

骨度推计之。丰隆穴较高于下廉一寸。然穴与上廉非直线。别于阳明之正经之外。

其肉丰满而隆起。与巨虚上下廉。迥然不同。故名丰隆。以骨度推之。内络太阴。

当在漏谷地机之间。公孙别络。在足大指本节骨后一寸。吾国古史。以火德旺者

曰炎帝。以土德旺者曰黄帝。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公孙穴。乃脾土别络。人体

五脏。脾居中央。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以土德旺。此别络穴。别于太阴土位。

络于阳明燥金之位。土以生金。亦犹以土德旺之后裔。故名公孙。由流溯原。赐其姓也。

五、通里

部位去掌后横纹后一寸。陷中。手少阴络。别走太阳。

证治热病。卒心中懊。数欠频伸。悲恐。目眩。头痛。面赤而热。心悸。肘臂痛。

实则支肿。虚则不能言。苦呕喉痹。少气遗溺。

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六、支正

部位在腕后五寸。小指动应手。手太阳络。别走少阴。

证治寒热颔肿肘挛。头痛。目眩。虚风惊恐。狂惕生疣目。

针灸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按∶通里支正乃手少阴手太阳从阴出阳。从阳入阴之两别络穴名。通里者。以小肠为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若井里然。心经穴灵道之前五分。阴之后五分。腕之后

一寸。即通里穴位。一有云去腕一寸半者。盖通里在手外侧腕上折纹后。手向外

侧屈而取腕间折纹。则为一寸。如伸而取之。则有一寸半也。支正乃小肠别络。

内注手少阴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曰正。支者离也。离小肠经脉而入络于

心之正主位。故其别络穴。曰支正。

七、飞扬

部位在外踝上七寸。足太阳络。别走少阴。

证治血痔。历节风。足指不得屈伸。头目眩。逆气鼽衄。癫疾寒疟。

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八、大钟

部位在足跟后踵中。大骨两筋间。足少阴络。别走太阳。

证治实则小便淋闭。洒洒。腰脊强痛。大便秘涩。嗜卧。口中热。虚则呕逆多寒。欲

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胸张喘息。舌干咽中食噎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血。

针灸针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飞扬大钟乃足太阳足少阴经。从阳入阴。从阴出阳之两别络。飞扬在外踝上七寸。

一名厥阳。厥尽也。阳至此而尽。则络于阴也。飞扬跋扈有好高之义。十二别络。

如内关外关。光明蠡沟。在手足内外。皆成平线。而飞扬与足跟后踵中之大钟穴

较之上下悬殊矣。大钟之义有二。一钟者重也。一钟者饮器也。肾为立命之根。

人之能立。赖有此后踵大骨。其责重大。故曰大钟。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

而藏之。水之精者曰津曰液。膀胱为州渚之官。津液藏焉。肾之精津。转注膀胱

之脉。不有此一大钟之饮器。则津液无所藏之处。故名其穴曰大钟。义至浓也。

九、内关

部位在掌后去腕二寸。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阳。

证治目赤支满。中风肘挛。实则心暴痛。虚则心惕惕。

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