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脚所因,有湿邪中足,壅塞经脉而致者,有肾气不足,饮水失道而致者,有膏粱过度

,脾

胃湿郁而致者。故预防之法,忌久坐阴湿地,或着滋湿衣,或冒雾而行,或步久雨霁后地气

蒸发之处,忌过食鱼乌饼粢一切浓味,忌大酒及醉睡,忌房事过度,及醉后入房,忌久坐久

立,及行步劳动俱失其常。慎此五者,则不止香港脚,亦诸病不生,久视之要诀也。

小儿吐乳虽数端,大要不过虚实二途。盖有胎元胃虚,不能消化乳汁以分布下部而吐者

,有

饮乳过食,结成癖积,拒格新乳而吐者,又有胎毒潜伏于肠胃之间,格拒乳汁,或两者相搏

,遂为顽涎,结聚胸膈而吐者。此证特多富贵,而贫贱最少。故治法宜清凉者多,而又有宜

温补者,又有不拘攻补从中治消痰化食降气杀虫以奏效者,当审其证而治之。

虚劳及极虚证。间有手指末节以下肿黑者,盖经脉不能盈四末,而瘀血败恶之所致,未

知前人言及否。

余曾闻之于太田隆元水肿并香港脚心下痞硬者,有辨冲心与痞之诀。其痞浮显,按之易知

者,无冲冲之患。其痞沉着,按之难认者,反生不测之变。宜潜心辨之。

久病不问何证,胁肋露歧骨如皱襞者,得生少。

仲景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此少阴邪深入里,阳气衰竭故也。不止伤寒,诸久

病语话饮食之际亦眠者,死候也。

《证治要诀》曰∶诸中风忽吐出紫黑色者死。验之于诸病皆然,不止中风也。

医者对病患未诊之前,问其证候,胸中预拟其方。则诊毕后反失其真谛,宜虚心精诊,

而后熟虑下按矣。

俗所谓疝泻、疝痢、疝淋者,医书所谓气泻、气痢、气淋是也。

欲识古人临证施治之妙,莫如善读其治验。予将掇其精英,类为一书,而年老未果,哀

矣。(读前辈成案,可拓后学之心胸。扩群医之见解,第变通则在善学耳。)

月信痛,用桃核承气汤加附子效。盖本诸喻氏《寓意草》治伤寒后腰痛按。(一说云柳

所发明。)

木乃伊芳、血竭二味,等分为丸,能治干血劳。盖木乃伊芳活达瘀血,振兴真元故然。

半夏浓朴汤加浮石,以治梅核气奇效。

麻疹余热不解者,宜柴胡四物汤。(庭曰∶疹后大抵主清润。故宜此方。)

诸大患卒发呕者,多不治,如香港脚冲心最然。

今时称淋者,多属霉毒,《疮疡经验全书》所谓内注下疳,(用小柴胡加龙胆、车前子

者。)

《证治要诀》所谓小便注杆甘疮类也,不可与古淋混治。(东郭亦有此说,而考证未确。)

一奴隶患手大指触物,则气宇郁塞,不可名状,诸治无效。余以为血气流注,与活络流

气饮速愈。

《痰火点雪》云∶劳疾左胁痛不能转身者,此乃肝叶已干,名为干血痛,肝经已绝,死

不治。此说本于《直指方》,而其证今多有之。医误认为肝积,与熊胆等无寸效,宜矣。(山田

业广曰∶《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其所谓生者,言生长其气于左。凡《素问》中言,生者皆同,言左者,

非言位置,肺藏于右亦然。验之于实际,病在左者,宜疏肝泻

肝,可以见也。)

《祝氏心医集》云∶疟疾每日如期而至,名曰疟信。此当原证发散,未可直攻,未可截

也。或前或后,此正气渐旺,邪将不容,名曰疟衰。方可截之试之甚理。

痢疾似虚而不虚,似实而不实者,用参归芍药汤,兼聂氏治痢第三方,米糊为丸,白汤

送下。

俗所传奇方者,多出于本草附方,不可不读。

水户候(文公)有疾,其初登圊大便不快下,胸满短气,如此两三日,或发或瘥,乃召余

诊之。其脉滑数无根底,面色青惨,心下微满而拘急,腹里无动,脐下空软如绵,乃知其病上盛

下虚,非一日之故也。但侍臣视其起居如平,无能察知病情者。余出语之曰∶侯病虽似支饮

,实由中气虚耗,殆为危证,治法宜峻补方中加沉香,更进黑锡丹以回阳镇逆,犹恐不及也。侍臣闻之,或惊惶,或疑惑,不知所为。明日诊之,间吐痰沫,其色茶褐色。厥明又诊之

,脉十动一止,因谓侍臣曰∶此证此脉,俱为脏气竭绝之候,恐有急变也,须灸天枢、气海

、三里、绝骨等以培下元。医不信,逡巡进降气之剂,而至日晡将登圊,短气息迫,卒然昏

倒,急使人召余,至则绝矣。余叹曰∶候之疾纵属不治,使侍臣早见其机,医察其微,则未

遽有今日之变也。卷下

<篇名>多纪庭

属性:夫医者,必取熔医书而后识见正,必参酌经方而后手段精,必广疗疾而后运用极。故

不明

医经经方之旨者,虽业大行,侥幸不足观。明医经经方之旨者,虽一匙半剂,亦具有规则。

如庭先生以名家子弟,加之学术兼至,是以超逸前辈泰斗于一世。古人所谓读仲景书用仲

景之法,然未尝守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者,非耶。

文化丙子夏秋之交,江户大疫,其证初起热势猖獗,直进于少阳,不日至精神昏愦,大

概宜

大小柴胡汤,黄连解毒汤。而及于阳明胃实者至少,尔后流行往往类此,而如阴证甚鲜矣。

余尝视先教谕治伤寒多用参附,故老亦言先生多阴证躁扰者,噫风气变迁所使耶。(疫因岁

运有变替,亦见于工藤周庵救瘟袖历,及荻野台州瘟疫辨。盖辨六气之环转,拆神气之出入

,阴阳消长之妙,虚实递更之变,首尾贯通者,唯仲师书为尔,后学当细心辨之。)

辛巳岁,春来多旱,至夏秋之际,炎热特甚,疫邪流行,其证不恶寒,肌热如灼,脉洪

数或

紧细,手腕颤掉,下利日四五行,或溏泄过多,渴好冷水,舌上无胎而干燥,心下支结,腹

虚满雷鸣,谵语,或昏睡不语,吐沫头汗,甚者呕逆上窜,速羸瘦,下黑血,遂死。余以为

是暑热侵肌肉,邪气着筋脉,津液干枯,血分沸乱,故至下血而极矣,治法清润补三法中兼

利水而得效。盖比之于丙子之疫疾,其证候亦少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