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选注工作包括作者简介、注释、说明三部分,除注释部分较详外,其余都写得比较简单,目的是只给读者指引门路,并不想代替读者去欣赏。曲调格式和正衬之分是散曲形式中的重要问题,但因有些调子传唱既多,句格亦异,很难以某一体为定格,所以我们不采取胶柱鼓瑟的办法,以大小字来分别正衬;只就一些常用的曲调,注明句式,并就本调的特点及其运用有所说明,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关于曲调的知识。

元散曲往往无题(或题作“失题”),这给阅读带来了不便。鉴于现存作品的有些题目也是后人加上去的,我们遂根据无题曲的内容,给它们补了个题目,在后面加*号作标志。

感谢隋树森先生对元代散曲的辑录,我们的选本,主要是以他的《全元散曲》为底本,个别地方作了一些校勘工作,并全部改为新式标点,个别句逗也有所改动。在选注过程中,香港大学罗慷烈教授为我们提供他多年研究散曲的成果《元曲三百首笺》、《北小令文字谱》等著作,对我们的选注工作有较大帮助,并此志谢。

注:

①散曲之名,始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该书共分二卷,前卷题名“散曲”,专收小令,以与后卷的“套数”相区别。可见朱有燉是把这个词指不成套的零散曲子,和我们今天兼指小令与套数的概念不尽相同。但明清两代一直很少有人沿用。“五四”运动以后,“散曲”一词才逐渐形成今天的概念。

②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③徐渭:《南词叙录》。

④王世贞:《曲藻序》。

⑤宫调之说,繁琐细碎,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但简而言之,略等于现代音乐中的调式。

⑥钟嗣成《录鬼簿序》说:“高尚之士,性理之学”,是认为作曲会“得罪于圣门”的。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也说:“学今之乐府则不然,儒者每薄之。”

⑦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⑧赵善庆[梧叶儿]《隐居》。

⑨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⑩王德信[集贤宾]《退隐》。

滕斌[普天乐]《气》。

张养浩[普天乐]《辞参议还家》。

曾瑞[四块玉]《述怀》。

马致远[四块玉]《恬退》。

贯石屏[村里迓古]《隐逸》套。

参阅马致远[四块玉]《恬退》、《夜行船》《秋思》套、[哨遍]套,王德信[集贤宾]《退隐》套,贯石屏《村里迓古》《隐逸》套,曾瑞[哨遍]《村居》套,薛昂夫[端正好]《高隐》套。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蒙古人、色目人内部也经常互相倾轧,忽必烈的皇位就是经过与弟弟阿里不哥的一番争夺才到手的。泰定帝以后,又屡次发生争夺皇位的事。奸臣阿合马、桑哥、铁木迭儿用事时,都曾陷害过许多大臣,连灭宋有功的丞相伯颜,也曾被他偿诬陷过。所以象不忽木、贯云石、孛罗、薛昂夫这样的蒙古人、色目人,也写起“叹世”和“辞朝”的曲子来。

如卢挚、姚燧、刘敏中、滕斌、贯云石、张养浩、薛昂夫。

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周文质、张可久、赵善庆、汪元亨。

如乔吉,钟嗣成及许多生平不详的作家。

查德卿[寄生草]《感叹》。

元人常把官场称做“风波海”,“连云栈”,以形容它的险恶。例如邓玉宾的[叨叨令]《道情》:“白云深处青山下……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孛罗御史[一枝花]《辞官》套:“利名场再不行踏,风波海其实怕他。”张养浩的[朝天曲]:“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曾瑞的[快活三过朝天子]《警世》:“耽耽九虎陷重关,更险似连云栈”。

王德信[集贤宾]《退隐》套。

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

白朴[喜春来]《题情》。

徐再思[沉醉东风]《春情》。

无名氏[寄生草]。

刘庭信[折桂令]《忆别》。

商挺[潘妃曲]:“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

关汉卿[沉醉东风]。

白朴[点绛唇]套。

无名氏[水仙子]《杂咏》。

无名氏[水仙子]“转寻思转恨负心贼”。

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祇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柳三变即柳永。

《高斋诗话》:“少游自会稽入郡,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少游是秦观的字。

引语见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但他的意见和我们的不尽相同,后面还要说到。

衬字的使用在词里已有,如[望江南]起调本为三、五句格,敦煌曲子词中一首:“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次句六字。[菩萨蛮]过片本为五、五句格,敦煌曲子词中一首:“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作六、七句格。这两首词里的“似”字、“上”字、“直待”字,实际就是衬字。但当时仅属于民间歌词中的偶发现象,未引起词家的注意。

从唐代的司空图起,就要求诗歌有“韵外之致”。宋人诗话里强调这一点的更多。梅尧臣说诗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张戒主张“情在词外”,反对“诗意浅露,略无余蕴”;姜夔说“语贵含蓄”,提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宋词的重视含蓄寄托,更为明显,不仅宋末王沂孙、周密一派人这样,就是辛派词人也有不少美人香草、寄托遥深之作。不过他们还来不及在理论上加以总结,仅由张炎在《词源》中提出过“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的意见。这个工作由清人替他们做了,张惠言、周济、刘熙载、谭献、陈廷焯等人在这方面都有过不少阐发。

见元人燕南芝庵《唱论》。

贯酸斋序《阳春白雪》,曾举出元曲作家的几种风格,如“滑雅”、“平熟”、“媚妩”、“豪辣灏烂”等;邓子晋序《太平乐府》,说他“以冯海粟为豪辣浩烂,乃其所畏也。”足见酸斋是推崇这种风格的。

参阅朱权《太和正音谱》、任讷《散曲概论》。

关于对仗,还有扇面对、重叠对、联珠对等多种,可参阅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

胡侍:《真珠船》。

《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凡作乐府,古人云;‘有文章者谓之乐府’,如无文饰者谓之俚歌,不可与乐府共语也。”又说:“乐府语可入小令,小令语不可入乐府。”

参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三十二岁登金进士第,历任县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员外郎等职;后入翰林,知制诰。他处在金王朝走向衰亡的时代,蒙古贵族多次出兵侵金,他曾携家南逃,在颠沛流离中,目击蒙古侵略军的暴行,和北方人民的痛苦呻吟,写下许多现实主义诗篇,反映这一时代的民族矛盾,表现国破家亡的哀思。他是金元之际最有成就的诗人。金亡后不仕,筑野史亭隐居,花二十年心血,编纂《中州集》、《壬辰杂编》两部有关金国文献的书。他著述颇多,有《遗山文集》四十卷行世。散曲现存小令九首:四首见于他的词集《遗山乐府》,五首见于元杨朝英编的散曲选集《太平乐府》。当时词和散曲都称乐府,还没有明显的界限。元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说他的乐府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意即能变民间通俗的旧调为适合文人雅士口味的新词。

小令[中吕]喜春来①春宴

梅残玉靥香犹在②,柳破金梢眼未开③。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④,宜唱喜春来。【说明】

原作共四首,都写春天景致。这是第二首,写的是香犹在的残梅、初露眼的柳芽、和煦的东风、刚拆苞的桃杏,渲染出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注释】

①中吕·喜春来:中吕,宫调名。宫调略等于现代音乐中的调式,中吕宫就是以中吕为宫声的调式。喜春来,属于中吕宫的一个曲调的名称(又叫曲牌)。句式是七七、七、三五,共五句五韵,首二句一般要对。喜春来是散曲中常用的调子,格调和五七言诗中的七绝、词调中的望江南、捣练子等相近,多用于写对景抒怀的短篇。

②梅残玉靥香犹在:写春天的残梅。玉靥,形容梅花的洁白。靥(yàn雁),人脸上的酒窝。

③柳破金梢:写柳枝上的嫩芽。破,形容芽刚露头。金梢,金黄色的柳条。

④桃杏拆:形容桃、杏花苞的拆裂。拆,原作折误。

[双调]小圣乐①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②,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③,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④,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说明】

这是元人散曲名篇。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九:“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力骤雨打新荷者是也。”上片写盛夏景色,在热烈、喧闹的气氛中出现一场打遍新荷的骤雨,使人感到一阵凉意。下片抒写封建文人对景抒怀、浅斟低唱的生活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流露了他们对现实的消极态度。【注释】

①双调·小圣乐:据《九宫大成谱·总论》引《宋史·燕乐志》,双调、小石调,俱属商声七调。因此《太平乐府》以此曲入双调。从格调看,它就是词里的慢词。又一般曲谱、曲选,都据《太平乐府》称此曲为骤雨打新荷,现据《辍耕录》改用原名,另补题目为骤雨打新荷。

②海榴初绽:石榴花初开。

③穷通前定:这是一种唯心的迷信说法,意思是个人命运的好坏是前世就注定了的。

④酩酊:酒醉状。

杨果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进士第,任偃师(今河南偃师)县令。金亡后,至元太宗十一年(1239),杨奂被征为河南课税,才起用杨果为经历。世祖中统元年(1260),全国设十道宣抚使,命杨果为北京宣抚使,明年拜参知政事。至元六年(1269),出任怀孟路(即怀庆路,在今河南)总管。不久以老致仕,卒于家,年七十五,谥文献。据《元史》本传说:“果性聪敏,美风姿,工文章,尤长于乐府,外若沉默,内怀智用。善谐谑,闻者绝倒。”著有《西庵集》。元人钟嗣成《录鬼簿》把他列于前辈名公。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说:“杨西庵之词,如花柳芳妍。”现存小令十一首,套教五套。小令

[越调]小桃红①

釆莲女(二首)一

采莲人和采莲歌②,柳外兰舟过③,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④,司马泪痕多⑤。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对花饮。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⑥。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说明】

原作共十一首,前八首见《阳春白雪》,无题;后三首见《太平乐府》,题作《采莲女》。这里选的是第三、第四首。前一首是伤心金亡之作。我国史家所称南朝,是指南北朝对立时宋、齐,梁、陈等王朝,这些王朝的末代君主,大都以荒淫亡国。流传的南朝旧曲就勾起了作者对金朝覆灭的伤心。第二首通过昔日夫妇欢聚和今日夫妇离散的对比,表现人民的和平生活遭到战乱的破坏,感慨更深。由于作者不敢直斥元蒙贵族的侵略,表现比较含蓄,风格和词相近,可说是由词向散曲过渡的作品。【注释】

①小桃红:越调中常用曲。句式是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八韵,四四句一般要对。

②釆莲歌:梁武帝作乐府《江南弄》七曲,其中一曲名《采莲曲》,后代仿作者颇多。这里泛指我国南方地区妇女采莲时唱的歌曲。

③兰舟:用木兰做的船。这里泛指装饰美的小船。

④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旧时一向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唐人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司马泪痕多:唐代白居易于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以自况,结句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⑥西风吹断回文锦:以回文锦的被西风吹断,暗喻夫妇的离散。回文诗,是我国古代杂体诗名,回环往复读之,都有意义。相传始于晋代的傅咸和温峤,但他们所作的诗皆不传。今所见苏蕙的《璇玑图诗》最有名。苏蕙是东晋前秦的女诗人。据《晋书·列女传》说:“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

套数

[仙吕]赏花时

春情[赏花时]花点苍苔绣不匀,莺唤垂杨语未真①。帘外絮纷纷②,日长人困,风暖兽烟喷③。

[幺篇]一自檀郎共锦衾④,再不曾暗掷金钱卜远人。香脸笑生春。旧时衣褃⑤,宽放出二三分。

[赚煞尾]调养就旧精神⑥,妆点出娇风韵,将息划损苔墙玉笋⑦。拂掉了香冷妆奁宝鉴尘⑧,舒开系东风两叶眉颦。晓妆新,高绾起乌云⑨,再不管暖日朱帘鹊噪频⑩。从今听鸦鸣不嗔,灯花谁信?一任教子规声啼破海棠魂。【说明】

过去的文人喜欢写伤春、怨春一类的题材,这套曲表现一个妇女在丈夫远道归来、过着美好家庭生活时的欢快情绪,与明媚的春天情景交融,别是一番情趣。【注释】

①莺唤垂杨语未真;莺声从垂杨中传来,若隐若现,听不真切。

②絮:指柳絮。

③兽烟:香兽烧出的烟。香兽,是古人在室内熏香用的一种炭,它用香料和炭末制成各种兽形。

④檀郎:旧时妇女对夫婿的美称。

⑤衣褃:女衣腰部褶叠的地方,可以根据妇女腰身的肥瘦,放宽或束紧。

⑥调养就;调养好。

⑦将息划损苔墙玉笋:意思是不用再用手指在苔墙上划痕了。划痕,是为了记下意中人离去的日子。玉笋,喻女人的手指。

⑧妆奁宝鉴:妆奁(lián怜),女人梳妆用的镜匣。宝鉴,梳妆用的铜镜。

⑨高绾乌云:绾(wǎn宛),把头发盘结起来。乌云,指女人的头发。

⑩鹊噪频:喜鹊频繁的噪叫。古人迷信,以鹊噪为喜兆,鸦鸣为不吉之兆。

灯花:灯草芯烧时结成的花。古人迷信,以灯草结花为预示远人归来。

一任教子规声啼破海棠魂:意思是任凭子规怎样啼叫,也不会惊醒我的梦魂了。苏轼咏海棠诗,有“只恐夜深花睡去”的句子,后人往往以“海棠春睡”形容女子的睡态。子规啼声似“不如归去”,前人借以表现离愁。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出家后,改名子聪,邢州(今河北邢台县)人。金末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因不满于刀笔吏的生活,离职隐居武安山为僧。后得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留侍左右,又改名秉忠。至元元年,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与蒙元建国初期的重大决策,成为元朝开国名臣。至元十一年(1274)卒,年五十九。秉忠自幼好学,作官后还保持僧徒的淡朴生活。常以吟咏自适,自号藏春散人,著有《藏春散人集》。《全元散曲》录小令十二首。其中[干荷叶]后四首误收。小令

[南吕]干荷叶

有感*(二首)一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剉①。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采莲歌②,梦里繁华过。【说明】

干荷叶原是当时以“干荷叶”起兴的民间小曲。刘秉忠借以抒发当时文人的个人不幸或国家兴亡的感慨,表现了民间歌曲向诗人创作转化的共同特征:不甘寂寞与繁华如梦的感慨是文人的,曲调和即物起兴的手法是民间的。【注释】

①剉:折磨的意思。

②宫娃:宫女。

杜仁杰

杜仁杰,字仲梁,号止轩,原名之元,字善夫,济南长清人。金末隐居内乡(在今河南)山中,与麻革、张澄等以诗相唱和,为元好问所称赏。元初屡征不起。性善谑,学识渊博,诗有《善夫先生集》一卷,见《元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