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胁【注】季胁者,胁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软肋。

【注】者,胁下无肋骨空软处也。

脑后骨【注】脑后骨者,俗呼脑杓。

枕骨【注】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陇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

完骨【注】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

颈项【注】颈项者,颈之茎也。又曰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俗名脖项。

颈骨【注】颈者,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项骨【注】项骨者,头后茎骨之上三节圆骨也。

背【注】背者,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膂【注】膂者,夹脊骨两旁肉也。

脊骨【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腰骨【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宽、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两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际也。

胂【注】胂者,腰下两旁,髁骨上之肉也。

臀【注】臀者,胛下尻旁大肉也。

尻骨【注】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节之骨也。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寸许,上宽下窄,末节更小,如人参芦形,名尾闾,一名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在肛门后,其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附着两髁骨上端,俗名骨。

肛【注】肛者,大肠下口也。

下横骨、髁骨、楗骨【注】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名盖骨也。其骨左右二大孔,上两分出向后之骨,首如张扇,下寸许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马蹄之处,名曰髁骨。下两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内,名曰楗骨。与尻骨成鼎足之势,为坐之主骨也,妇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髋,侠髋之臼名曰机,又名髀枢,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环跳穴处,此一骨五名也。

股【注】股者,下体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小腿。中节上、下交接处,名曰膝。

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骨,胫之大骨也。

髀骨【注】髀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如锤,接于骨也。

骨【注】骨者,俗名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伏兔【注】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膝解【注】膝解者,膝之节解也。

膑骨【注】膑骨者,膝上盖骨也。

连骸【注】连骸者,膝外侧二高骨也。

【注】者,膝后屈外,俗名腿凹也。

【注】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名小腿肚。

踝骨【注】踝者,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实出之高骨。在外为外踝,在内为内踝也。

足【注】足者,下体所以趋走也,俗名脚。

跗骨【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跗骨者,足趾本节之众骨也。

足心【注】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注】跟,足后根之骨也。

趾【注】趾者,足之指也。其数五,名为趾者,别于手也。居内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节与手指节同,其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形突者,名核骨。

三毛【注】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毛。

踵【注】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板。

正面骨度部位背面骨度部位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篇名>骨度尺寸x头部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自后发际以至大椎项骨三节处也)。

【按】头部折法:以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为一尺二寸。如发际不明,则取眉心直上,后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为直寸。横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此为一寸。头部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督脉神庭至太阳曲差穴,曲差至少阳本神穴,本神至阳明头维穴,各开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各开四寸半。

胸腹部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处)缺盆以下之中,长九寸。胸围四尺五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当折八寸为当)中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足阳明穴名,在脐旁,此指平脐而言)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横骨横长六寸半。(毛际下骨曰横骨)【按】此古数也。以今用上、下穴法参较,多有未合,宜从后胸腹折法为当。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此当两股之中横骨两头之处,俗名髀缝)【按】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际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上岐骨际,下至脐心,折作八寸;脐心下至毛际曲骨穴,折作五寸。横寸以两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背部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节,长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所以能负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节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尾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腰围四尺二寸。【按】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通折三尺。上七节各长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节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节与脐平,下七节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尽也。直寸根据此,横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内阔一寸。凡云第二行侠脊一寸半,三行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净以寸半三寸论,故在二行当为二寸,在三行当为三寸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