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器械奇才蒲元(下)

诸葛亮听了伊藉的话心中不免一惊,待他看了设计图后,心中的震惊更是无法用言语形容。设计图上的设计非常的巧妙。有些地方只有用异想天这词来形容,不过这异想天开又是开的是合情合理。非常难懂的地方,还详细的标起了注名。很难想象这完美的构造是出自于一个十八岁的青年。

诸葛亮看完这设计图后,不由自主的问道:“绘此设计图的人是何人。”

伊藉回答道:“是一个叫蒲元的年轻小伙子。”

“什么,蒲元”诸葛亮吃惊的喊出声来,他急忙再次问道:“的确是蒲元?没有错?”

伊藉奇怪的看了一眼,有些失态的诸葛亮,点头确认道:“他是说他自己叫蒲元,扶风人氏,这有什么问题吗?”

诸葛亮这时,也发觉自己失态了,赶忙摇头说道:“没有什么问题。劳烦伊藉将他叫来,我有事情问他。”

伊藉点了点头,就让一个下人去把蒲元给找来了。

诸葛亮此时的心情就别提有多高兴了。蒲元是何人,他岂能不知晓。蒲元在后汉时期对科技贡献相当的大。后又创造翻车(即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其中翻车、指南车所使用的机械原理更是比国外早一千七百八十年。

可是由于儒家思想害人。一代奇才,能工巧匠,却被世人误解为只会投机取巧的无能之人,令人实在惋惜。

而诸葛亮此时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才,他脑中的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头脑灵活,手艺极佳,极具创新能力的人才,才可以让这些技术提早问世,造福百姓。而蒲元所有的条件都非常的符合,是不二的人选。

不一会儿,一个眉清目秀的俊俏年轻人走了过来。诸葛亮见后心中暗自一笑,原来是他。

蒲元对着伊藉行了一礼,问道:“不知伊藉找蒲元来有什么事情。”

伊藉微笑的回答道:“是我家军师有事情问你。”

诸葛亮下马,走到蒲元身旁问道:“蒲兄弟的腿好了吗?”

原来此人就是上次在诸葛亮巡查的时候,救助的那个为被蛇咬的青年男子。

蒲元疑惑的看了诸葛亮一眼,暗想道:据华老神仙说,救我的三个人中还有一个没有见过的就是其义子诸葛亮。此人又是汉军的军师,那他……

想到这里,他本能的下跪谢道:“蒲元多谢大人的救命之恩。”

诸葛亮马上扶起了他,说道:“蒲兄请起,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接着他向他的卫兵要了一把连弩,交给蒲元,问道:“此物称之为‘连弩’可单射也可连发,一次性发射十支弩箭,威力极大。不知蒲兄是否可以将其改良一下。”

弩的起源很早,先看同时击发数矢的弩。一张大弓,同时击发两箭或三箭,这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请令强弩傅两矢外向。‘傅’,通‘附’,附着,《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可证。把二矢同时附在弩机上,当为一击而同时发射两矢的弩。《后汉书·耿纯传》‘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强弩,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此当为同时发射三矢的弩。曹丕《饮马长城窟行》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说的也是一击而发四、五矢。明《武备志》卷103所载神臂床子连城弩,可同时发射四、五只箭。这是我国古代关于“连弩”这个专用名祠的的第二种意思,即指同时发射二矢或多矢的弩。

前人的床弩有很大的不足之处。第一,床弩不可能同时击发很多矢。发箭应对准目标,也不是很精准!第二,一弩同时发射多支弓箭后,即一支弩机的动力平分多份后,其射程不是很远,没有多大的杀伤力可言。第三,这种笨重的弩床难以携带,根本不适宜南征北伐的地理条件,不好翻山越岭,随身携带。第四,这种弩所用的矢,其长度在三尺以上,威力不是很大。”。

再看前人连续发射的弩。这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在弩床上架两张弓、或三张弓、或四张弓,战时可利用摇柄绳轴事先张弓扣箭,一般是由一名职业射手发射。发射时虽有先后之分,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连续发射”。

诸葛亮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之后,花了很大的力气,设计出可以连续射出十箭的连弩,号称“诸葛连弩”。这个“诸葛连弩”使用的弓箭可以长达八寸,能连续发射十矢,基本符合了军队的使用诉求,而且又极为轻便,步兵、骑兵都能随身携带,适宜在大范围内携带作战。

但是,由于研制出来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还没有大规模列装于军队中。诸葛亮见浦沅在这方便很有才能,于是想让他再改进一下,使弓弩的威力更加的强大。

蒲元接过‘诸葛连弩’左右观察了一番,双眼闪出欣喜的神色,当下也不理会诸葛亮等人。直接坐在地上,细细地研究了起来。

诸葛亮看着蒲元大大的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这玩意看起来简单,制作起来非常的麻烦。诸葛亮当时制造这‘连弩’的时候,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将其制造出来。

而蒲元只是用了几盏茶的功夫,就将他长时间的研究成果,连续拆了三遍,又装了三遍。就向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简单。

良久,蒲元起身语破惊天的说道:“这玩意做的比较精巧,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只要给浦元三天的时间,浦元即可将其改良为一弩五十发,不但不减少射程,反而可加十至二十步射程。”

诸葛亮听蒲元如此一说,心里不禁乐开了花,太牛逼了。若是真的可以向蒲元所说的那样,连弩兵的威力足足可以提升好几个档次。到那时就有必要重新组编一队特种部队,各个佩带连弩,以连弩作为武器,到时那连弩一定会成为刘勋军的标志之一。

如果有人现在注意诸葛亮的眼睛,一定会发现此时他看蒲元的双眼,冒着精光。

诸葛亮知道蒲元是一个非常想得到他人赏识的人,不然蒲元也不会毛遂自荐的向伊藉推荐自己,担任学院的总设计师,从而显示自己的本事。

一想到这里,诸葛亮就马上向蒲元下达了招贤令,他说道:“蒲兄弟,汝一身技艺如此精湛。何不为国家出力,为大汉子民效力。吾主‘左将军、荆州牧’仁义无双,爱民如子。如果汝可投入吾主帐下,为吾主效力,定可发挥你一平生所学。”

蒲元听了诸葛亮这一番话,神情又立刻黯然下来。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道:“非蒲元不愿为大汉效力,而是在世人眼中均的这一身本领都是投机取巧,无一人赏识。空有一身本领而不能用,只能做一些小巧的玩物来度日。可悲啊,可悲啊。”

蒲元的语气中充满不甘和无奈,但更多的还是不解。不解世人为何如此愚昧,只是盲目的相信‘圣人之言’,而不相信这事实存在的真理。

诸葛亮也感到了蒲元心中的不甘,对于他的情况也十分的同情。在他的眼里儒家学说制内有余,御外不足。对与后世的各个朝代危害相当的大,其中有利的却是少之又少。

而蒲元的发明如果没有孔孟之道的压迫。绝对可以造福着千秋万代的中华百姓。就连现代的长江三峡水电站、黄河小峡水电站、黄河乌金峡水电站等等这些发电的原理,都是从蒲元所发明的水车机械原理上所引发出来的。

只是在汉朝,别人一点也不尊重蒲元的发明,导致这些利国利民的魂宝消失与世间。

诸葛亮知晓蒲元现在缺的就是一个人的支持与鼓励。他拍了拍蒲元的肩膀鼓励道:“蒲兄弟,别灰心。无论别人怎么看你,在我诸葛亮的眼中,你的本领不亚于孔孟二人。他们的本事最多只能让人明白事理,而你的本事却可以造福万民。世人都说你一身所学是投机取巧,那你就更要努力,用实际来证明你的本能,是可以让天下百姓生活的更好,可以让他们过的更幸福。让世人知道你学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真正造福与民的本领。”

蒲元听了诸葛亮鼓励的话语,双眼露出坚定而自信的目光。他对着诸葛亮恭敬的拜道:“蒲元谢过先生教诲,日后一定用自己的本领多做对百姓,有利之事。”

诸葛亮见蒲元的双眼充满了自信,在次说道:“不知蒲兄对我的提议如何?孔明可以敢担保吾主一定不会亏待你,一定让你的本领得到合理的重用。”

蒲元本就想投入一方诸侯的帐下,让自己的本领有所发挥,而且他还听说,刘勋立志匡扶大汉,很重视贤才,故而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并没有半点疑义,他点头道:“蒲元求之不得。”

诸葛亮听到后,高兴万分,当即任命蒲元为器械从事,专门负责制作兵器器械,并报请刘勋批准。

转眼间已到了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春天,各地的诸侯那是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