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和议书

“噗嗤”鲜红的液体从洪兴的嘴角流了出来,虽是白字啊了杨成的手上,但洪兴丝毫不觉得有什么耻辱的?无论是战略也好,武功也罢,洪兴毒不食杨成的对手。临死之前,他倍加痛快地说道:“能死在你的手中,已没有什么遗憾。”

慢慢地,洪兴的身体向后倒去,他那双狰狞的双眼最终合上了,他的死意味着长长战争的胜利。看着洪兴倒下去的身体,那把刺进洪兴身体中的剑抽了出来。即使是杀了洪兴,杨成也没有高兴起来,反而变得很沉重。虽然为父母报了仇,可一想到因战争死去的百姓何其多少。一想到这些,杨成多么想尽快结束这样的战争,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

宋军眼看着这场战争胜利了,他们高兴的欢呼了起来:“胜利了,胜利了……”

杨成的那种不悦,王明冲倒是看了出来不,他走向前去,问道:“杨大哥,怎么了?”

“没事,没事。”杨成淡淡地回道。

纵使杨成隐瞒着不说,王明冲也能感觉得到,杨成的心情王明冲能够理会,也许此刻的他需要安静吧!所以王明冲没有再问下去。

一片黄沙漫天飞,见不得半点柳暗花香。一望无垠的草原风光,尽是牧马牛羊。西夏的都城没有南宋的的繁华,没有南宋的美丽多姿。西夏以那区区地方厚土作为帝都,所到之处皆是贫瘠的土壤。为了扩大疆域,西夏帝王才不断地进犯南宋。

沙场之上,几千名士兵在操练着,领头的人身穿着战袍,他身上的战袍与之南宋大帅岳雷之比,可谓是大相径庭。那将领身上的战袍,浑身乃是绒毛,没有盔甲的硬度,显示的倒是那份威严。

将领指挥着那些军人操练,那些军人移动的速度很快,从他们的步伐来看,倒不像一般的操练,好像是在摆阵。

奔跑的士兵有弓箭手,他们的弓箭手并不是普通的弓箭手。那些弓箭手站在一辆有屏障的战车上,战马用铁皮给包着了,只露出了一双眼睛。战马如此,是为了不被射杀。车周围更是有很多锋利的刀,只要战车滚动,那刀就会杀死靠近战车的人。

更不一般的是,五六百名士兵组成了一个阵营。他们的这个阵营表面上看上去没什么?其实他们是有意把人给放进来,然后加以歼杀。每个队伍会随着不同的变化而变换成另一种阵势。使对方无法料知阵法。

不远之处,一名看上去比较年老的人往这边走来,在他的身边还有几名官阶不小的西夏头领。不用说明,那年长者便是西夏的帝王。

他一路走来,一面看着那一道道阵法,待来到那元帅的身边,元帅一见到他,立刻参拜着。他左手搭在胸前,行着西夏人的礼仪:“儿臣参见陛下!”

“纳罕,朕看你的阵法颇为奇妙,不知道你的阵法叫什么?”

纳罕回道:“我还没有命名,这是我突然想到的还没来得及命名。”

西夏王朝旁边的人说道:“老二,你平时舞文弄墨的,这是你表现的机会,你看命什么命好。”

从西夏王这般谈话来看,他身边的那几个人应该是西夏的皇子。二皇子默罕查看了一下纳罕的阵法,稍微地想了想,说道:“此阵法贵在变化,儿臣觉得应命名为千变阵。”

默罕那么随口一说,西夏王便拍手称赞道:“不错,不错,有这个阵法,朕看拿下南宋的时间不会久了。”

西夏王的那一想法立马引来纳罕的打破:“儿臣还在训练初期,要出兵攻打南宋,恐需要一个月之久,可惜的是洪将军已经阵亡,不能为西夏挡住宋军,好在我早做了准备,那样我就不怕宋军挥军而下,我就有足够的时间把阵法完善。”

纳罕的话让西夏王不解了,他问道:“老大为何这般信心十足。”

三天前,纳罕派遣了一名使者前往南宋。经过三天的路程,那名使者已经来到了南宋。

朝廷之上,宋理宗当着众官的面召见了那名使者。使者向宋理宗表达了纳罕的意思。“我封大元帅之命,前来商量议和一事,希望宋朝君王同意议和,结束西夏和南宋几年来紧张的关系,两国交好,共享天平盛世。”

一直以来,宋理宗都是主张议和的,能够议和,还天下一个太平,作为一个君王理应做到如此。今日,西夏派遣使者前来议和,一旦议和了,也就结束了宋理宗整日的担心了。不过,议和之前,他也得问问百官的意见,若是轻易定夺,那种一意孤行的行为必定引来百官们的不满。

于是,他先向使者索取了议和书:“不知贵国有没有拟定好议和书。”

说到议和书,使者立马从身上拿出了议和书,太监将其取走,递交给了宋理宗。宋理宗当下向百官们念出了议和书的内容:“西夏与南宋…………”

百官们知道了议和书的内容,开始议论着,殿下沸沸扬扬的。宋理宗问道:“爱卿们对此可有什么看法?”

一些官员看破了西夏人的诡计,他向宋理宗进言道:“皇上,杨将军领兵攻打西夏,听说他率领三百军士拿下了洪兴,依臣看西夏军害怕杨将军消灭了他们,他们这下派来使者前来议和,望皇上斟酌斟酌。”

起初,宋理宗给杨成二万兵马,是想把西夏赶出自己的边境,如今西夏对南宋没什么威胁,宋理宗得到的结果已经得到了,他不想再让战火荼害百姓。

殿下,一名官员仿佛看穿了宋理宗的纠结,他说道:“皇上,南宋抗金有岳飞岳大元帅,害怕一个西夏吗?更何况有岳雷岳大元帅杨将军在,臣认为他们二人可报南宋太平,既然西夏派人来议和,臣觉得两国能议和是对天下百姓的负责。”

宋理宗有了这名官员的支持,他便可以下决定了。“罗爱卿说得有理,朕同意议和,这份议和书,朕同意了。”

在宣布了那个决定后,宋理宗在议和书上盖上了大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