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眨眼,时间轴就转到了贞观五年,这一年唐太宗下令撤并都督府,利州刚好也在被撤之列。由于武士彟在扬州、利州任职期间表现优异,知人善用的太宗并没有让他收拾包袱回家养老,而是调他去四大都督府之一的荆州担任都督。于是,武士彟一家又一次举家搬迁,从利州转移到了荆州。

在利州生活的四年里,武家又添了一位新成员——三女儿,满怀希望想生儿子的杨氏再次失望,甚至心灰意冷了,毕竟如今的她已经五十多岁了,想生估计也生不出来了。其实,离开利州也是件好事,因为荆州物产丰富、人才济济,生活环境要比利州舒服许多,很适合多病之身的武士彟修养,也有利于武则天姐妹的教育。只可惜的是,武士彟患上了哮喘病,情况越来越不乐观,反而比以前更差了。在荆州度过了另一个四年之后,到了贞观九年的五月,之前被太宗逼下台去静修的太上皇李渊突然离世了。这一消息传来时,素来与李渊感情深厚的武士彟禁不住悲伤,弄得病情恶化,没多久就呕血而亡。这一年,武则天才不过十一岁。

武士彟去世的时候,灵柩在长沙大崇福观里停放了七个月,没能及时归乡入葬。武士彟一生虽然至死都未摆脱寒门,但他在事业上算是很成功的,生前得到的赏赐甚多,所以不太可能没有钱办丧事,大概是孤儿寡母没能力操办吧。这一消息传到长安后,太宗很是关心,因为武士彟给他的印象一直很好,对其评价也颇高。据说,贞观六年时,荆州遭遇旱灾,眼看田里的庄稼枯的枯,倒的倒,武士彟心里着急不已,只好亲自赶到长沙寺,迎阿育王像,求了七天的雨。自己的手下有这样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做皇帝的自然高兴,太宗特地写诏书表扬了武士彟,说:“公比洁冬冰,方思春日。奸吏豪右,畏威怀惠。善政所及,祥祉屡臻,白狼见于郊垌,嘉禾生于陇亩。其感应如此!”这段话出自《册府元龟》,意思是说武士彟勤政爱民,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感动得象征吉祥的白狼都出来了,大串的稻谷也发芽了。这一番话虽说有些夸大其词,可却明明白白地表示出了太宗对武士彟的赞赏。

当然,光口头上说重视是不行的,还得有实际行动,所以太宗也过问了武士彟的丧事。尽管没有恩赐让武士彟陪葬在高祖李渊的陵墓内,不过却追封了他为礼部尚书,吩咐地方政府为其主持丧事,还专门派并州大都督李勣亲自监护下葬事宜。说实话,这个待遇并不算隆宠,可也差不到哪里去,足以配得上武士彟生前的地位。这一年的十二月,杨氏母子扶柩赶回老家并州。途中,悲凉之气一直笼罩着,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一路上本就疲惫不堪了,还得时不时地努力打起精神应酬地方官员的吊丧。可想而知,杨氏母子的心情好不到哪里去。然而,这一次的远行,却给了武则天贴近民间的机会,自小生活在富裕环境中的她,不曾想到底层百姓的生活竟然如此困苦,途中的所见所闻都给了对她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贞观初年,隋末乱世所造成的创伤依然还在,又因经常出现天灾,不时那里干旱,就是这里发洪水,或是蝗虫满天飞,弄得国家始终富不起来。放眼望去,乞丐成灾,怎是一个“穷”字可以形容的了?小武则天很天真的问母亲:“我之前曾听父亲讲过,中原富庶,百姓衣食无忧。平时在荆州也从未见到有沿街乞讨者,我还以为是真的,可这一路怎么会有这么多乞丐呢?”杨氏说:“府衙里进进出出的都是大官,怎么会看得到乞丐呢?一出府衙,外面都是这副景象。”听了母亲的话,武则天在心里疑惑道,皇上那么英明怎会不知此事,莫非是州县官员搜刮民脂民膏,压榨百姓?

这是武则天第一次有机会了解到外面真实的民生百态,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她执政后,经常体察民情,鼓励农桑,又严惩地方贪官,不仅是出于权谋上的考虑,还是出于小时候的这一次见闻而对民生产生了怜悯,对地方官有了心结。

奔波了一个多月,总算回到了老家并州。武士彟毕竟是三品官员,葬礼寒酸不得,朝廷派来的使者、并州文水的地方官员都纷纷前来参加。只是,曾经在京中有过来往的同僚、贵戚却少有人来。正所谓,人走茶凉,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以前高祖帝在世时,武士彟是其旧部下,人们肯定会给他些面子,可如今高祖已逝,社会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谁还会去理会一个出身寒门的“暴发户”呢?葬礼结束后,并州大都督李勣就速速离开了,州县的地方官员们也不再像往日那般阿谀奉承了,跑得不鸵鸟还快,生怕被这孤儿寡母缠上。这一切杨氏都看在眼里,心里既悲哀又愤然,更多的还是无奈。

就像是好日子用尽了一样,幸福戛然而止了。武士彟这个顶梁柱一走,杨氏母子就从“高干”家属突然沦为了孤儿寡母。从前的幸福生活,一下子就化为了泡影,又亲眼目睹父亲去世后的事态炎凉,这一切在不可能不在武则天的心里烙下印迹。不过,更让她感到伤心的是,家里也不平静,原本的和谐局面,因为父亲的这一撒手,终于破裂了。依照那时候的规矩,父亲去世,做子女的必须在家守孝三年,所以元庆和元爽两兄弟与后母杨氏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元庆和元爽早就看不顺眼杨氏母子,巴不得她们滚出武家,以前父亲在世时,他们有怒不敢发,眼下父亲一走就按捺不住了,要么对杨氏公开顶撞,要么不理不睬,把她们母子当空气。另外,不光是元庆、元爽兄弟整日欺负杨氏母子,就连整个武氏族人也对她们非常刻薄,尤其是两个名叫惟良和怀运的堂哥,态度最为恶劣。最初,武则天还不明白为什么原本幸福的家庭突然就改变了,可渐渐地,在哥哥们的冷嘲热讽之中,她明白了,然后她成长了,不再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了。

不过,武家子侄虽然不待见杨氏母子,可最多也就是态度恶劣点,还不敢虐待她们,毕竟杨氏是武士彟的正妻,并非妾室,又有弘农杨氏这一高贵的背景。更重要的是,杨氏也绝非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子,本来她是打算余生礼佛,为亡夫祈福的,可看武家子侄一日比一日猖狂,她开始意识到不能不为自己的三个女儿将来做打算。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杨氏是个很有独立意思的女子,虽然如今的弘农杨氏已经有名无实了,但怎么也比在武家受人欺负强,所以她果断地收拾好行李,带上三个女儿就回长安投奔娘家人了。

在父亲去世后的那一段日子里,武则天定然看到过母亲偷偷拭泪的样子,她很心疼母亲的遭遇,而她有多心疼母亲就有多恨两个哥哥。所以,当时她就在心中暗暗发誓,终将有一天会将此刻所遭受的痛苦数倍地还给哥哥们,而这个誓言在某年的某一天果然实现了。

回到长安后不久,武则天的大姐武顺嫁给了贺兰安石,而此时的武则天也已经十四岁了,正是待嫁之龄。倘若没有意外,或许她的一生就会像普通女子一样,过着嫁人、相夫、教子、侍奉公婆的平淡生活。可是,命运偏偏要来插上一脚,给了武则天一个机会,说不上是好还是坏,反正她最终选择了勇敢地接受命运。从此,她的生命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看不清方向的路。谁也料想不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之后所走的每一步都会让整个大唐为之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