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

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

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着乐者。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着乐妨废修道。

何须愿往生也。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着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着乐之理也。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问曰。或有人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净土故也。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净土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归西。是事云何。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着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

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

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挍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第八挍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答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

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为净土初门。

是故诸佛偏劝也。余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往生也。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道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

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云。

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第三明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自下就大智度论广施问答。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显。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自下第二有七番。并借喻以显。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

岂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尽也。第二譬如癖者寄载他船。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岂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第三亦如下贱贫人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斯须之顷富贵盈望。岂可得言以数十年仕备尽辛勤。上下尚不达而归者。言彼富贵无此事也。第四犹如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在。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虚空也。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儵尔两分。

岂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第六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岂可得言性命一断不可生也。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决无可苏也。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问曰。大乘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云何众生一形已来。

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挍量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闇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

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问曰。既云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恶业得生净土者。未知几时为十念也。答曰。如经说云。百一生灭成一刹那。六十刹那以为一念。此依经论泛解念也。今时解念。不取此时节。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于十念。无他念想间杂。是名十念。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业道成办。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数也。

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记数亦好。此亦依圣教。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着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

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又问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

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

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又问曰。诸大乘经论皆言。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生也。答曰。言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者。有二种义。一者如凡夫人所见。实众生实生死等。若据菩萨往生。毕竟如虚空如兔角。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又问曰。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若知此过舍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劝生净土。即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