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少腹痛

属性:少腹隶于厥阴。厥阴者肝也。为阴中之至阴。中寒一症。少腹绞痛。唇青囊缩。非桂、附、吴茱

萸不为功。肝乃藏血之脏。凡闪挫跌扑。有所损伤凝结者。少用必胀满而疼。小便利。大便黑。

非桃仁、泽兰、红花不为效。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肝火下流。小便频数。少腹拘急。或时作疼。

非山栀、钩藤、芍药不为取。然而少腹之中。膀胱为之州都。故小便不利而胀者。当利其小便。

小便自利而胀者。当治其血。二症又迥不同也。要之足三阴经太阴居上。则理中焦。少阴厥阴居

下。则补下焦。大抵虚寒者十之七。实热者十之三也。女人患此尤多。余每以桃仁、茱萸。一取

其破血。一取其同气。而调经恒效。盖有所凝滞而然也。临症者辨之。

一厥阴中寒。少腹绞痛。烦躁厥逆。或呕。用仲景吴茱萸汤。

一闪挫作痛。用柴胡、钩藤、当归、丹皮、茯苓、甘草、延胡索之类。若困卷甚。四物汤加

白术、茯苓、牛膝、钩藤、柴胡、杜仲。

一小腹蓄血。小便自利。大便色黑。桃仁承气汤。如元气弱者。去硝、黄。减甘草。加生地、

泽兰、红花、丹皮。

一色欲过度而痛。六味汤加杜仲、柴胡。脉迟弱者加肉桂。

一湿热渗注。少腹内痛。小便淋沥者。用龙胆泻肝汤。

一冲疝气逆上攻。少腹左痛。用木香、川芎、山栀、吴茱萸、枳实、青皮、小茴香、广皮。

一膀胱气不化。小便不利而痛。五苓散加减。

一大便秘结。少腹胀满而痛。在伤寒脉实。用承气汤。老人血虚而秘。或病久元气弱者。用

滋养阴血。如麻仁、桃仁、杏仁、郁李仁之类。虚甚。六味汤加杜仲、牛膝、苁蓉、锁阳。

一元气下陷。小腹重堕。多服补中益气汤。

一男妇奔豚气块。用地黄膏子丸。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泡七次)生姜人参(各一钱)

枣一枚。水煎。或入桂、附。

桃仁承气汤

桃仁(十个)肉桂甘草(各一钱)大黄(二钱半)

水煎。去渣。入芒硝一钱五分。热服。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酒炒)柴胡车前子(焙研)泽泻(各一钱)木通生地黄归尾黄芩生甘草山栀(各五分)

水煎。

<篇名>痈症

属性:痈之发也。上下内外。无处不有。然发于清阳之分。危者十之八九。发于浊阴之分。危者十

之一二。头为诸阳之会。背隶心肺之野。以阴乘阳则逆。腹乃肠胃之司。足为筋骨之用。以阳乘

阴则从。盖因膏粱之子。过服丹石暴烈之性。灼耗真阴。则水不足以制火。直乾清分。脑项肩背。

任其糜烂。多至于不救者有之。辛勤之人。疲乏筋骨。四气交侵。凝滞经络。则血不足以辅气。

流于肢节尻股腰膝。随其阻逆。每至于缠绵者有之。要之发于肾元者至重。以丹石烁脑髓也。发

于心脾者次之。以抑郁滞经络也。发于筋骨皮肉者又次之。以六淫侵肌肤也。此毒之有轻重。主

客之势使然。又何疑哉。余因论列诸症。而旁及疡科。偶举一二言之。缘不明乎外。不足以知内。

不别其症。不足以为治。使非熟识而详辨之。其遗害可胜道耶。

<篇名>痈症

属性:腹为阴。大小肠与之俱。乃传导化物之司。何为而成痈。良由醉饱入房。或过啖生冷。劳顿

所伤。凝而不化。

因遂发焉。其症身皮甲错。汗出恶风。小腹满。脉数疾。薏苡仁汤牡丹皮、栝蒌、桃仁破血排脓。

脓血大下即安。若溃而不敛。蜡矾丸护膜化毒。兼以补剂。鲜不愈者。

治验

一男子岁除过啖荸荠。远行疾走。内伤于肾。至新节遂发寒振振然。其家以伤寒召诊。往候

其脉。手不敢出衣被。汗泄脉数。小腹胀疼。余曰。此肠痈。非伤寒也。故头不疼而汗出。脉不

紧而腹满耳。投薏苡仁汤。果得脓盂许。寒热顿止。然未透也。翌日复欲下之。会伊芳戚延他医。

反用消食作外感治。增剧。复进以人参。遂致不起。

一女子新产过劳。积血未除。而成肠痈。少腹疼。下脓血。经月不止。有进龙胆泻肝汤。弥

甚。后以八珍入阿胶。用蜡矾丸稍缓。服参至二三斤。兼地黄丸而愈。

薏苡仁汤治初起。

薏苡仁栝蒌仁(各三钱)牡丹皮桃仁(去皮尖各二钱)白芍药(一钱)

水煎。

蜡矾丸

白矾(一两生研)黄蜡(七钱)

上将蜡溶化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未破者内消。已破者便合。

每日中服近百粒则有效。不惟止痛生肌。能防毒瓦斯内攻。护膜止泻。托里化脓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佳。

七贤散治肠痈溃后疼痛。淋沥不已。

人参茯苓熟地黄山药山茱肉牡丹皮(各一钱)黄(二钱)

大枣二枚。煨姜三片。水煎。

<篇名>痈症

属性:囊痈者。厥阴肝经湿热所注。兼以阴虚而邪袭之也。故酒色者恒患此。

盖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过饮醇酒浓味。则湿热聚于宗筋。而肝者筋之合。

下注为痈。红肿疼痛。治之者。宜泻肝经之湿热。滋肾阴之不足。切勿投香

燥药。反助其邪。甚至溃烂。睾丸悬挂。如法疗之。无有不痊。

治验

一老人素好饮近色。一日囊中肿痛。疡科医作疝治。用茴香荔枝等温药。

以火济火。遂叫号不绝。身发大热。余以山栀丹皮龙胆草等挽之。后兼滋阴寻愈。

清肝渗湿汤

当归白芍药生地柴胡龙胆草(酒炒)泽泻山栀(炒黑各一钱)川芎甘草(各五分)

灯芯一握。水煎。

滋阴内托散囊痈不能消者。用此托之。

黄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各钱半)皂角针穿山甲泽泻(各五分)

水煎。

<篇名>痈症

属性:臀者。足太阳经之所属。太阳一经。从足走头。行身之背。所统者大。风寒暑

湿。其邪易感。何独于道远位僻之地。气血之所不及周者。而发为痈。不知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兼之寒湿。外郁内凝。遂觉肿。究之起而

不易成。成而不易溃。溃而不易敛。故其初时。切戒升托。惟欲疏散。如羌独

活利其关节。当归茯苓杜仲秦艽续断等。活血通经。使不至于壅滞。外以

葱熨法。导引其气。便可消散。非比上中诸部分气血周到。可托可攻。临是

症者。幸毋好事喜功也。

治验

一人年五旬。体肥嗜酒。偶因作劳。忽发寒热。尻臀肿疼。余先与解散一剂。

寒热止而肿未消。按其脉则空软不数。余曰。气血虽阻。断不成痈。用滋

补中。佐行经络药。气和血行。则自散也。二旬余果如常。

行经活血汤

羌活独活当归牛膝茯苓秦艽(各一钱)熟地(二钱)杜仲(一钱半盐水炒)红花(五分)

加生姜一片。水煎。用二剂后。减羌活入酒炒续断一钱。

<篇名>痈症

属性: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肾主骨。下部发地。三阴主之。则腰足是也。苟或劳

乏罢极。伤筋骨皮肉而风寒湿乘间入之。则腿中作疼。发于肌肉者浅。入

于筋骨者深。使复加以风药。则愈耗其阴。进以寒凉。则愈伤其气。将至于

穿溃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补勿泻。仍温勿寒。仍托勿敛。非比上三

痈之喜攻喜泻喜消也。如补中益气汤八珍汤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

仲牛膝等引经药。气血充裕。筋骨坚强。则易溃易敛也。若沾沾于解毒。则败矣。

治验

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湿。腿中疼痛。半月余。除湿解散药太过。腿肿成痈。叫

号不绝。余因谓曰。陈氏云此症从肾经受寒非桂附不能通关节。非羌

活防风牛膝。不能行闭滞。非参术甘草。不能使脾气达四肢。非四物红

花。不能养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脓溃而痊。

大防风伤

人参(二钱)防风白术(土炒)附子当归白芍(酒炒)川芎杜仲(盐水炒)黄羌活牛膝熟

地(各一钱)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

按痈属阳而外发。疽属阴而内陷。阳缓而阴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阳症

过寒凉。则毒不外发而反危。阴症能温托。则毒反克化而得缓。又夫人

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阳症者。疏散为上。解毒继之。调补继之。勿犯苦寒。

致令倒戈。治阴症者。升托为主。温补继之。调养继之。勿过辛热。致令液

竭。余虽不与是科。间尝参观其际。见有大温大补。乃得脓成易敛。若血

脉空虚。疼痛之久者。须气血兼补。佐以养育心神。盖心主血脉。脾主肌

肉。脓血去多。必藉资养。不可一味热药以复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疮疡一科。竞执解毒之名。不论其发于何部。属于何经。或阴或阳。或

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概以解毒为辞。即用芩连花粉苦寒药。致令毒

不化而邪内伏。变异顷刻者有之。终不起发者有之。故败毒散中。惟人

参败毒散为良。不知火郁发之开之。蕴毒托之化之。血热凉之。气虚补

之。水衰益之。火衰温之。种种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参败毒散

人参茯苓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各一钱)川芎(八分)甘草(五分)

水煎。挟劳役者。倍用人参。加当归芍药。

化毒饮子治七情怫郁而发。

远志肉(甘草制)当归甘草节(五分)连翘川贝母(去心研)金银花(二钱)白茯神钩藤(二钱)牡

丹皮(各一钱)

姜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饮

穿山甲(蛤粉炒黄)白芷防风赤芍药没药甘草当归尾乳香贝母天花粉角针陈皮(各一钱)金

银花(三钱)

酒煎服。

人参内托散

人参(钱半)黄(三钱)当归川芎穿山甲白芷广皮(各一钱)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血虚。加熟地白芍药。脾弱。加白术茯苓。虚寒。加炮姜附子。化毒。加金银花。

加减八味丸治疮疽发渴神效

怀熟地(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牡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五味子肉桂(各一两)

为末。地黄和丸。薛氏书。五味用四两。恐酸收太过也。

<篇名>续肿胀论

属性:尝观肿胀之疾。必发喘急。而喘病则有肿而不胀。胀而不肿者。又有先肿

而后喘。先喘而后肿者。病情既殊。则治之者何可不为之别耶。试究详之。

大抵肿胀在脾。喘满在肺。胀甚于肿。属肝乘脾。肿甚于胀。属肾乘肺。故治

胀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则气调。而不中滞。次用补脾敛肝。土旺则能健运。

土中泻木。白芍药酸以收之。若过于快气。则中州亦伤。而不能复其职矣

治肿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则气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渗益阴。淡渗则能利

窍。金藏水中。生地黄苦以坚之。若过于疏泄。则有阳无阴。而亦不能以化

矣。然由肿胀而至于喘者。则求其肿胀之因而调之。不治喘而喘自宁。若

由喘而至于肿胀者。则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肿胀而肿胀自愈。木

火之与金水。易而为治。比之操刃。况乎土位于中。四气昏得乘之也哉。善

治者。必审脏腑所属。而以苦欲补泻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胶于成法也。

治验

一女人年三旬余。得气喘症。身发肿胀。他医疗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诊之。

脉细带数。行动喘乏。所服破气药无遗。余见其肿甚。用大腹皮陈皮茯

苓泽泻车前中。独入生地白芍药牡丹皮。以阴济阳。上收其逆气。而下

得以化。不三剂减半。数剂乃愈。继以八珍调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症。余与发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

之食粥。其家过慎。止与陈米汤饮。至二十日。复延治。上则发喘。下则发

肿。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肿。其色红赤可怪。及按其脉。则微细。问其胸。觉

饥甚。与粥饮入口便喘。余因谓曰。五气养阳。五味养阴。今半月余。止用

陈久米饮。有气无味。阴不济阳。其何能化。然两足通红奈何。余乃谓曰。

此必过食咸味。咸走血就下。随其水而外发。故至此。询之。乃因口淡。任

啖腌菜而然。余以为不必治。急索饭及荤菜。与之半盏竟安。病者欢甚。

少顷又进半盏。易以他荤亦安。余竟教以如是调理。约旬日阴渐旺则

阳化而肿自退果然。

<篇名>续膈噎论

属性:谚云。风劳鼓及膈。四证一犯。即难为疗。噫。病则病矣。何遂至于若是耶。余

请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为上膈。由胸至心为中膈。由胃至肝

为下膈。上膈者。禀上焦之气而主纳。中膈者。禀中焦之气而主腐熟。下膈

者。禀下焦之气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纳腐熟之司。如天之运

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长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顺令而布化也。苟或

太早而失之敦阜则云雨不施。而孤阳浊治。水泽为枯矣。苟或太涝而失

之卑监。则沉霾闭塞。而凝阴惨淡。生气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

不利。则食而噎。犯于上焦。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将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犹

能强之而使安也。继犯中焦。虽食而中脘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则吐痰水。

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则味变而酸。脾阴既竭。则纳而不化。天气愈不降。地

气愈不升。乃见痞塞之状矣。则食不能强之而使安也。继犯下焦。朝餐而

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气渐消。孤阴独存。阴阳不相为济。五脏之液既竭。六

腑无以资禀升降。出纳俱废。所云天气地气者安在哉。乃至绝粒而亡矣。

然则络无法以治之耶。曰。初须别其七情之所偏。继须审其气血之所竭。

水火之所胜。唯在补其中气。调其怫郁。开其痰气。热者清之。寒者温之。使

协于平。而又察上中下受病之浅深。而为之斟酌焉。安见其不可疗哉。独

所难者。患疾之人。不知死期将迫。而反复煎熬之。必至髓竭液亡。终不悔

悟。吾且奈之何也。

按噎在咽嗌之所。膈在心胃之间。反则直从下而上矣。越人谓心肺在

膈上。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脐下。内经则以

左附上。候肝与鬲。右附上。候脾与胃。则鬲之属心下也明矣。余所以推

而上之。又推而下之。非以其形而言。乃以其用而言也。犹三焦为水谷

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而所云如雾如沤如渎者。不以其用哉。矧内经止

言膈。而不及噎与反。则以膈统上中下。又复何疑。然妙在与肝为配。盖

膈之一症。多由郁怒伤肝而作。郁则为热。日渐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

阳。不得通行。肠胃之阴。不得下停。而膈病之所由作。患者治者。从此求

之。思过半矣。

开郁汤治膈噎初起有火者。

山栀(炒黑)陈神曲(炒)桔梗香附(醋炒)川贝母(去心研)茯苓广皮(各一钱)抚芎(五分)

姜一片。荷叶蒂三个。水煎。

远志汤第二用。

远志肉(甘草制)茯神白芍药(洒炒)熟半夏广皮(各一钱)枣仁(一钱半)人参(二钱)钩藤(三

钱)

桂圆肉五枚。姜一片。水煎。有热加山栀。寒加炮姜。气加木香。燥加丹参柏子仁。

此中焦药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

<篇名>调经论

属性: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

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灵枢曰。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

任冲并伤。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为

息贲者。不治。由是观之。天癸者。天一所生之水也。月事者。月属阴。其盈亏

应潮汐。犹女子之月信也。任冲二脉。皆起于会阴。为经脉之海。故女子月

事。以三经主之。经何以言二阳之病发心脾。则女子不月。盖二阳者。乃指

足阳明而非手阳明。足阳明者。胃也。心为之母。脾为之助。胃乃水谷之海。

病则饮食少衰。而水谷不荣。以女子心思偏执。心不生血。而月事衰少。心

火偏盛。而月事暴下。脾不统血。而月事过多。脾阴不足。而月事早绝。皆谓

之不月。先期过期。血崩经闭。不以时下也。其传为风消者。风属肝木。病善

怒。木有余。则脾益不足。故肌肉消瘦。其传为息贲者。土不生金。心火乘之。

故肺气喘促。而为不治之候也。明乎此而知天癸者。先天所禀之血脉。而

冲任为之蓄泄。心脾者。后天所生之血脉。而阳明为之灌溉。故先天不足

者。滋其肾阴。后天不足者。调其心脾。其理虽殊。而实一致。治法有能外之者哉。

一妇人多思虑。损伤于脾。月水过多。归脾汤主之。兼郁火。先期而至。加柴胡山栀牡丹皮。

一妇人多怒伤肝。经水或前或后。或发寒热。或内热口苦。脉弦数。小柴胡

汤加当归香附。如月水衰少。四物汤加香附续断。月水过多。四物汤加香附阿胶白术茯苓。

一妇人劳役所伤。面黄唇白。四肢乏力。经水过多。或暴下不止。补中益气

汤。加阿胶珠炮姜炭。五味子。经水衰少。十全大补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一妇人阴虚火动。禀赋素弱。或骨蒸烦热。用加味逍遥散。间进六味丸。或

八珍汤加秦艽条芩香附阿胶之属。

一妇人气滞血凝。经水过期。至则腹痛。乃下焦有寒也。四物汤加吴茱萸桃仁肉桂牛膝泽兰香附。

一妇人肥盛多痰。经行过多。六君子汤加归芍阿胶。或腰痛。八珍汤加杜仲山茱肉。

一妇人虚寒。脾不统血。补中益气汤加姜附山茱肉。兼进八味丸加五味

子。或八珍汤加阿胶蕲艾。

一妇人心火炽甚。烦热脉数。经水过多。加味归脾汤加麦门冬。或清心莲子饮加山栀。

一妇人临经。感冒风寒。参苏饮加减。寒热往来。名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加

丹皮生地。脉不数。加当归香附。兼停食仍与内消。

一妇人临经感气。经反凝滞。逍遥散加木香广皮香附。去白术。或入抚芎。

一妇人临经。因饮冷水。凝结不行。平胃散加芎归。如久而不行。少腹胀痛。

四物汤加肉桂牛膝茯苓广皮。

一妇人受暑热。经水过多。清暑益气汤。虚者生脉散。实者香薷饮。

一妇人饮食不运。或失饥伤饱。血暴下崩。先理中气。使食转化。后与补脾。

一妇人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日渐羸瘦。而生潮热。慎毋以毒药

通之。宜用柏子仁丸泽兰汤。

一妇人去血过多。恶寒发热。作渴烦躁。用人参二两。枣十枚。水煎服。

一师尼寡妇室女。乍寒乍热。肝脉弦长而出鱼际。用生地黄丸。

附时珍月经辨

李时珍曰。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复

有变常。而古人并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

血者。是谓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谓居经。俗名按季。有一年一行者。是

谓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

子者。是谓盛胎。俗名垢胎。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陨者。是谓漏

胎。此虽以气血有余不足言。而亦异于常矣。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

癸绝。其常也。有女年十二十三而产子。如楮记室所载平江苏达卿女。

十二受孕者。有妇年五十六十而产子。如辽史所载亟普妻。生二男一

女者。此又异常之尤者也。业医者之于此类。恐亦宜留心焉。

归脾汤

人参白术(土炒)茯神黄(蜜炙)枣仁(炒研各二钱)远志(甘草汤净焙)当归(各一钱)木香甘

草(炙各五分)龙眼肉(七枚)

姜枣水煎。加柴胡山栀牡丹皮。名加味归脾汤。

逍遥散

白术(土炒)茯苓当归白芍药(酒炒)柴胡(各一钱)炙甘草(三分)

姜水煎。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逍遥散。

八珍汤

人参白术(土炒)熟地黄当归茯苓(各一钱)白芍药(酒炒一钱)川芎(五分)炙甘草(三分)

姜枣水煎。

四物汤

当归(一钱)熟地黄(一钱)白芍药(酒炒一钱)川芎(五分)

水煎。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半夏陈皮(各一钱)炙甘草(三分)

姜枣水煎。

清心莲子饮

黄芩人参麦门冬莲肉柴胡地骨皮车前子(焙各一钱)

水煎。

柏子仁丸

柏子仁(焙研)牛膝(酒拌)卷柏(各半两)泽兰续断(酒炒各二两)熟地黄(三两)

为末。入地黄膏。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泽兰汤

泽兰(三两)当归(酒拌一两)白芍药(酒炒一两)甘草(五钱)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生地黄丸

生地黄(一两酒拌杵膏)秦艽黄芩柴胡(各五钱)赤芍药(一两)

上为细末。入地黄膏。加炼蜜少许。糊丸。每服三十丸。乌梅汤下。日进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