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於此。成此在於考彼,契今由於求古,斯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不审则失之於几,故不可不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

(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谓言者或不合於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象谓法象,

比谓比例。)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

(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得鱼在於投饵,得语在於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

曰合事;明试在於敷言,故曰:得人实也。)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

由,故曰: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

(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常易网,更有以勇之

者矣。)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见。因随其情而牧养

也。)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定邦家

之基矣。)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

(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後重之、袭之、反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

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者也。)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宴夫会,鬼神本

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言既变而当理,然後牧之道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情明在於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於情明,故不明则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谓言者於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先说,我乃还静以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欲;欲彼高大

,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欲开彼情,先设象比而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

阴,声同必应,故能以实理相归也。)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

(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於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谓上六者,皆以先定於情,然後法则可为。)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反於彼者,所以求覆於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於见情,故言用此也。)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後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虽非其事,见微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