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内而言外泄者,必见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必见危也。)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於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

(谓其事虽近,彼所不欲,莫强与之,将生恨怒也。教人当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教之

,犹以暗除暗,岂为益哉。)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学顺人之所好,避讳人之所恶,但阴自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悦,明言以报之,故曰

: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将欲去之,必先听纵。令极其过恶,过恶既极,便可以法乘之,故曰:纵之者,乘之也。)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貌者,谓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谓其人中和平淡,见善不美,见恶不非。如此者,可

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谓彼情宽密,可令知者,可为用谋,故曰:可知者,可用也。其不宽密,不可令知者,

谋者不为用谋也。故曰: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於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於人者,制命也。

(制命者,言命为人所制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

贵智矣。

(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然而不智必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

其计划,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

为,惟智者可矣。故曰:无为而贵智矣。)智用於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众人之所不能见。

(众人所不能知,众人所不能见,智独能用之,所以贵於智矣。)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事,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亦既用智,先己而後人。所见可否,择事为之,将此自为;所不可见,择事而为之,将

此为人,亦犹伯乐教所亲相驽骀,教所憎相千里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

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言先王之道,贵於阴密。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制道

,唯在隐匿。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仁义忠信也。故曰:非独忠信仁义。)道理达於此义之,则可与言。

(言谋者晓达道理,能於此义达畅,则可与语至而言极矣。)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谷,养也。若能得此道之义,则可与居大宝之位,养远近之人,诱於仁寿之域也。)

〈决篇〉第十一为人凡决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害至於诱也。

(有疑然後决,故曰:必托於疑者。凡人之情,用福则善,有患则恶。福患之理未明,疑

之所由生,故曰:善其用福,恶其有患。然善於决疑者,必诱得其情,乃能断其可否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

(怀疑曰惑,不正曰偏。决者能无惑,偏行者乃有通济,然後福利生焉。若乃去其福利,

则疑者不受其决;若有利於善者,隐托於恶,则不受矣。致疏远,谓疑者本其利善而决者

隐其利善之情,反托之於恶,则不受其决,更致疏远矣。)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言上之二者,或去利托於恶,疑者既不受其决,则所行罔能通济,故有失利罹害之败,

凡此皆决事之失也。)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

之者,有以平素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