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前法后人会也。又卷为心境圆证。即初从文殊会至普贤会也。又卷为七字。即经题中能诠所诠理智因果悉具足故。如前辨。又卷七为三。亦是卷三为二。亦是卷二为一。亦是卷一非一。亦是以性含万德无事不充故

第二以义圆收者。今取文势义言。通明一部总有四字。亦文义具足。何者为四。一教。谓文虽浩汗。唯一教字所收。即题中经字是也。二义。义门无量。但一缘起义所摄。即题中方广是也。三成。谓解行因果德用等。虽各成不同。据其成立。唯一成所摄。即题中佛花严等是也。四处。谓一切重重无尽同类异类重重无尽会处。唯一处所目。即会所依处也。今以总卷而言。然义唯一性。教唯一文。成唯一念。处唯一尘。何以故。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经云。知一即多多即一。义味清净悉具足等。又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故。统法师云。一言无不略尽。殊说更无异盈。此之谓也

第三摄末归本者。今案前题目。然则大之一字是一部通名。所捡果海。方广二字是果海德能。通明一部缘起作用。佛之一字能证之智。通明一部能说之人。花严之因通明一部解行圆满。又摄用归体唯理也。摄因归果唯佛也。又以法成人。人无自性则真姓也。性无自性则非性也。总以诠此义为教。教即非教也。何以故。文字性离即解脱故。果海离言不可说故。是则差别亦无差别也。论云。无不还证此法身。斯之谓也

无碍者。先明展后明卷。初展者。开用异体。则用有殊。缘性差别。法门不同。即大方广是也。开因异果。则解行不同。彼证差别。师弟有异。即佛花严是也。即经缕缝缀诠示有殊。即一切无尽重重(具十)说也。广如前辨。准知之。二卷者。复有五门。一以位统收。二摄会从人。三以人明法。四境智圆融。五泯同果海。第一以位统收者。然此经文虽复无尽。总为三节统收。所谓解行证也。就解之中。自分为二境。即第一会中举佛依正两果劝生信乐。则案此文名为举果劝修生信分也。二解。从第二会修尽第六会。广明五位次第生解之相。则案此文名为修因契果生解分也。二。第七一会复明前五位成行之修。即会前诸解以成其行。则案此文名为托法进修成行分也。何以知者。重会普光即其事也。若不尔者。何不重会以第一第三会。以第二会是说信解之始。今既会解成行。

理须从信为首。是故重会普光意在此也。亦可显诸会同时第二七日顿普宣说无前后殊。何者。以单说重说皆同第二七日也。三。第八一会复说五位依人入法证前所举之果。则案此文名为依人入证成德分也。何以得知。证前所举之果者。初既悕乐前果。以生信解。既会解成行。即证前果。是故会即前会也。若不尔者。因举前果得生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