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会解成行。岂别证耶。今据文义相生。所以得知后会即前会也。是故总为三节。极顺经文。如上所明思之可解。第二摄会从人者。后总括以为一会。唯第一会也。何者。以第一会是前解等所依之境。至后解满即会前差别。成一圆融行德。证入前法。究竟亡言。是故第八寄人明证入法界。有斯意也。言寄人明者。即第八会中如来自入师子奋迅三昧。

令诸菩萨皆入法界。是前所举之果劝令忻乐。即当前第一会也。以如来自入奋迅三昧欲令菩萨悉证入故。又始从文殊终至瞿夷。是前修因契果生解之相。即当前五个会也。以善财询问诸人。别求信解。广遍知故。后从摩耶至末后文殊。是前托法进修成行。即当第七会也。以第七会中修行已终。至后文殊授其璎珞。

以显正行圆满令修福故。摩耶是一切诸佛诸佛之母。以表行成能生佛故。普贤居后。当缘起法界。以表行成德证入故。即当第八会也。以见普贤菩萨即见微尘数善知识等。第三摄人从位者。谓知识会中。又始从文殊终至瞿夷。总有四十一人。名为寄位修行相。寄前信等五位。依人求解。渐次修行也。第二初从摩耶后至德生童子等。总有十一人。名为会缘入实相。即会前五位成行契证法界也。第三弥勒一人。名为摄德成因相。即摄前行德为证入正因。与前成证不同故开二位也。第四后文殊一人。名为智照无二相。即行成究竟朗悟在怀。照前解行唯一实大智。更无无前后明昧等也。第五普贤一人。

名为显因广大相。即始觉同大智现前遍周法界无处至不。普苞容入也。第四境智圆融者。复就前人中。总束为二。文殊是能证之大智。即前解行等也。二普贤是所证也也之法界。即前所信所入也。何者。以文殊当般若位。普贤当法界门也。所以者。师云。三藏言有经作如是说。又案此经中意义文势深有此意。又古尊德既判后文殊名为智照无二相。故知前诸人总是后文殊一人。故下文云。善财还经一百一十城复至文殊者。是此意也。又文云。文殊师利教我相算等法。又长者云。文殊师利忆念力故等。又下文云。善男子文殊师利是汝善知识。能令汝得生如来家。长养善根积功德聚。乃至满足大愿净诸法门。皆由文殊师利威神力等智既圆满得证法界。所以因满。普贤居后。故下文云。我于一一毛孔中现佛境界谛观察等。又云。汝且观我清净法身等。解云。既令观净法身。故知善财见普贤。即是证法界也。

又束为一。谓境智冥契无有差别。是故后文殊更无身相。何故如是。以初见文殊即善财信心之始。后不见即善财智满之终。中间诸人皆是善财修行次第。以善财障尽惑除未始动念。是故反照唯是初心更无异也。后不见者有思意也。故经云。从文殊师利智慧所起等。又论云。始觉同本觉。无始觉之异。此谓之也。第五泯同果海者。谓因行圆满没果海中。离始离终圆满具德。亡言绝虑唯证相应也。如是卷展无碍同时随说为门。竟无前后。

是故卷展有斯无碍难申述也。当如文思之。故经云。如是真佛子。甚深微妙义。众生欲思量。迷乱心发狂。此谓之也

第四问答取文者亦二。一问答会违。二结劝修学。第一问答会违者。问前既言摩耶会。前诸缘为其实。何得会已犹有十人不同耶。答会已而有十人者。此显缘起实德。托十以表无尽也。何者。以不离摩耶。并是摩耶之实德也。即寄前五位三世界同修至究竟也。故经云。我是一切诸佛之母。一切诸佛皆从我生等。亦可表示诸位即异镕融卷舒无碍。是故一一位即辨成佛者。意存此也。问摩耶无体。但会前诸位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