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則

《文始真經》云:均一物也,衆\人或其名,見物不見道;賢人析其理,見道不見物;聖人合其天,不見道不見物。一道皆道,不執之即道,執之即物。《周易》孔聖《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亦物也。故君子體物而不遺,旨哉。釋氏云:人能轉物,即同如來。以此章妙推之,費力不少。夫何故?物自物,我自我,何必轉,何必去。是以聖人純一不雜,體合乾坤,自然物我兩忘,道心不二。大衆\,誠\能如此見徹,同物我,全天理,這箇主人公,活潑潑、圓混混,綽然無礙,無可不可,體妙象先,頓超物表,真樂無窮,又何固執意我矣。珍重珍重。頌曰:

滯有到頭成幻妄,執無畢竟墮頑空。有無不立心超絕,不明通處亦明通。

第三十六則

《文始真經》云:天地萬物,無有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應;我非我我,不得不養。雖應物未嘗有物,雖養我未嘗有我。勿曰外物,然後外我;勿曰外形,然後外心。道一而已,不可序進。大哉,聖人之言歟。物來則應,應之以誠\;物去則空,寂然無著,所謂不即不離也。夏葛冬裘,飢餐渴飲,安分隨宜,時行時止,皆平常本分事也。可用則用,可休便休,隨時消息,輔合自然,又不用心,亦不費力。所謂事于無事,為而無為,多少輕快。又何外物、外形、外心之分別?大衆\,應物忘物,養我忘我,自然一了百當,本性超然。故曰:道一而已,不可序進。頌曰:

對境如無境,同塵絕點塵。我人俱不礙,大地法王身。

一徹萬融無箇事,乾坤內外總吾身。

玄教大公案卷上竟

玄教大公案卷下

金蓮道師實菴先生苗太素舉

門人誠\菴王志道集

第三十七則

《文始真經》云:不可非世是己,不可卑人尊己,不可輕忽道己,不可訕謗德己,不可鄙猥才己。夫非世人而是己,自是也。小看人而尊己,自高也。輕忽人而重己,自尊也。以毀謗人而德己,自能也。以人鄙愚猥瑣而才己,自矜也。

大衆\,已上五事,文始真人力救我輩學人節病,當直下明悟反照,如或有一,速當悔改,做箇好道人。若撥無因果,昧己不改,從此五事生五般毒氣,將來自禍自患。必然自是不改,積生凶惡之氣;自高不改,積生強豪之氣;自慢不改,積生驕欺之氣;自能不改,積生慍怒之氣;自矜不改,積生矯傲之氣。如是之氣,皆係禀賦輕薄血氣之性,俗風染污習氣之性使然。既有此五毒,則生嗔恨煩惱、灾厄苦楚,自為障魔,德行俱喪。至本然真性,煙霧昏昧如此矣,尚言明心見性,硬誇玄妙禪機,正所謂掩耳偷鈴。嘻,慎之慎之。頌曰:

貧者生來太蠢癡,無聞無見更無知。人間鄙拙無如我,豈我人前弄爪蹄。

第三十八則

《文始真經》云:昔之論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探,或曰澄徹,或曰空同,或曰晦冥,慎勿遇此而生怖退。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說。大衆\,此一章痛鍼我輩,執著言辭以為玄妙,墜於一邊,不能圓混大同。誠\悟不可言之精妙,直超最上方,契合《文始真經》實理,當在語言之外承當。頌曰:

凝寂為頑靜,邃深屬幻陰。空同何實際,澄徹入昏沉。

冥晦幽無照,微言墮法塵。一齊無礙了,慶快樂天心。

第三十九則

《沖虛經》云:有人憂天地壞。真人解之曰:彼一也,此一也。故我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又云: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大衆\,死生猶晝夜,去來若冬春。故聖人明達此妙,生死去來,心一太虛,都忘所知,自然而然,此身亦天地。故云彼此一也。乃知精神反本,幻化歸空,一真同乎今日,超然巍獨,何必更問我尚何存。諸公若各向此了得,只今便請如此,休待末後再去商量。頌曰:

幻化有形終有壞,真元無象故常存。只今一切了無礙,超然三界獨稱尊。

第四十則

《沖虛經》云:魯君聞亢倉子深得太上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使上卿厚禮聘至。魯君卑辭請問。亢倉子曰:傳之者妄矣,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君曰:此增易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亢倉子曰:我能體合於心,心合於炁,炁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惟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間,來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肢之所覺,心腹六臟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魯君大悅,以告孔子。孔子笑而不答。

大衆\,忘我造玄,虛心體道,則身心圓混,神炁妙融,是以一性太虛,六根互用。大哉真人,圓證若此。惜乎魯君,雖樂然敬愛之,被貴榮聲色迷昧,不能了悟,以告宣尼。且道何故宣尼不答?叅頌曰:

三元沖妙歸無極,一性圓輝體太空。誠\會六根源一混,不圓通處亦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