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须菩提。菩萨亦如是等。此一段经。是断疑分中第四经文。所以来者。此有疑故也。云何疑。上言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若无菩萨。则亦无修行得菩提者。又若无修行得菩提者。则亦无人教化众生。亦无众生入涅槃。若言我庄严佛土非菩萨者。则亦无依报净土。若此等四法皆是无者。

何故诸菩萨发心。度众生修净土行。求无上菩提。有如此疑。依如上释。此疑应已遣。但或者偏执以兴难也。故经答菩萨亦如是等答意云。上言无菩萨等者。据众生五阴有为法中无也。非谓理中亦无。然非不实有菩萨会无生理修行得佛菩提。既有诸佛证果之人。然诸佛菩萨。本不独善。复化物同得故。发心修行。度众生令入涅槃。修净土行。但知不离真如法界。外有为法中。别有实菩萨是能度者。有实众生是可度者。有真净土可修故。下经言通达无我无我法者。是名菩萨。上言无者。道众生五阴有为法中无实菩萨。若尔非一向无菩萨。那得闻言实无有法名为菩萨便全无菩萨。为断此疑。故次明也

佛言菩萨亦如是者。上辨如菩萨佛亦复如是。此明如佛菩萨亦如是。云何亦如是。即此断疑分第一段中。明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次第二段中。明实无有法如来得菩提。此二段经。先明众生五阴有为虚妄法非实菩萨故。次明若谓菩提同有为万相可得者是不实说故。上论偈言菩提彼行等。此即是如菩萨佛亦复如是也。又次前段经。明有为万相非是菩提。而真如无为万德之法是实菩提。此段明众生五阴有为虚妄非实菩萨。然非不有会真如无生理者是真菩萨。此二段经。

明理中实有菩提是何证。故亦有菩萨实证之人。此明如佛菩萨亦如是。今言亦如是如者。明有为虚妄非菩萨。会无生忍者是真菩萨。义同有为万相。非实菩提。真如无为是实菩提相故。言菩萨亦如是。前二段经。但就菩萨菩提不实义同故。言亦如是。此二段。并明菩萨菩提实义边同亦如是不实义同亦如是也。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非菩萨者。明若作心谓离真如法界。外别有行者。发菩提心。修诸波罗蜜行。以慈悲四无量四摄等法。教化众生令得涅槃。是真菩萨者。此未会平等。非是初地以上解真如平等菩萨也。佛言须菩提。颇有实法名为菩萨者。因前经乘更生疑。若发心修行。教化众生。非真菩萨者。还同前疑。正众生五阴是实菩萨。有如此疑。故佛问须菩提。众生五阴有为法中。

颇有一法是实名为菩萨不。故须菩提答不也世尊。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此答意明众生五阴有为之法。本来空寂。无有一法是实可名菩萨故。不应取众生五阴以为真实菩萨也。一切法无众生。无人。无寿者等。引佛语为证也。此就因缘法空中。以解无菩萨。明有为法中本来空寂。无有一法是实可名菩萨是能度者。故亦知无实众生是可度者也。所以经中但言无众生等三。不言无我者。以此经始未明真如之我。若言无我。恐众生谓佛性真我亦无。故不言无我。以名相滥故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至是名庄严佛国土。此明若起心分别。谓异于真法界外。别有出世庄严净土。为无漏胜因所得是真实者。不名解真如平等菩萨也。所以重言庄严者。明修行因缘显真如法性。有真庄严净土用。非谓异法性。别有为波罗蜜行所得庄严净土。故重庄严。是名庄严者。即是第一义谛庄严也。此一段经。明有实菩萨。何故乃云。作是言。我度众生。

我庄严净土者。非真菩萨也。为明举非以形是故重牒来也。更有一意。明众生菩萨佛净土此四。虽名用有异。而同一法界中名。若不会真法界者。谓此四法。离真法界。别体相异故。不名真菩萨。若会真如平等之解者。知此法虽时异用别。语其所归。无有异相。离于真法界。条然有也。故胜鬘经云。依如来藏。建立一切法。又如不增不减经中明。就佛性法身体上有众生菩萨佛。故知凡圣虽殊。而同依佛性。若同一法界。所以有斯四法差别者。明未修行不断惑者名为众生。修行之中分别断惑者或为菩萨。全修行满足除二惑永尽故名为佛也。既得圆报法身。必有所依之土。即此圆报法有上品世间依报用异。故有净土。此明佛与净土二。法体一就用异也

有人生疑。若起如此心非菩萨者。起何等心。名真菩萨。故答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名为真是菩萨。菩萨者解意。上来明未得二无我解者。不名为真实菩萨。遥指正答在此。今言通达无我无我法。正出解二无我法者名真菩萨也。无我无我法者。有二种无我。一人无我。二法无我。人无我者。解众生五阴中从本以来无定实神我及众生等。故曰人无我也。法无我有二种。一观因缘法体本来空寂。二观佛性法体无万相故空。

若能通达三空二无我者。是真菩萨。故曰通达无我无我法也。所以重言菩萨菩萨者。明菩萨有二种。一者地前菩萨。闻信二种无我。二者地上菩萨。现见二种无我。若直云菩萨。恐失地前菩萨仿佛观理深伏烦恼者。故重言菩萨菩萨也。论曰此中有疑等者。论主将欲以偈释前经文。故作此生起也。若无菩萨至清净佛国土。以牒所疑事也。若如是以下。序生疑之意。指经为释。如经中生起也。凡以二偈释斯一段经文。初偈。作问答意。释经中菩萨亦如是至不名菩萨也。第二偈。释经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尽经也。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者。明菩萨所以起心度众生及庄严佛国土者。正以不达真如法界平等理故。不知凡圣一如依正同体。谓离此真法界外于三界有为法中。别有菩萨是能度者。有实众生是可度者。有真净土可修。此不名解平等真实菩萨故。下句云。生心即是倒也。故经中明文殊师利向佛忏悔。我从昔来。由不达真法界理故。以取相心。化众生。修十地行。净佛国土。有如此罪。今向佛忏悔。以起心取此不实为故名倒也。此义云何若起如是心等。一段长行论。先举偈为问。后以经答也。此示何义。将作偈释经故。问此经云通达无我无我法者。示何等义也。所以偈答云。众生及菩萨等。此第二偈。众生及菩萨。众生者。凡夫菩萨也。及菩萨者。谓初地以上菩萨也。知诸法无我者。

明此二种菩萨得三空二无我解也。此明地前菩萨仿佛解二无我。登地以上现见二无我也。故下半偈云。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非圣者。明也前菩萨未现得真如无我解故名非圣。非不得相似之解。闻中生决定信故。言自智信也。及圣以有智者。明初地以上菩萨现会三空二无我理故名为圣。何故名圣。以有真如无漏智。故言及圣以有智也。长行论云。此明何义智无我无我法者。先释偈中第二句出菩萨所观二种我境也。谓众生及菩萨者。释偈中初句出二种菩萨能观人也。何等众生何等菩萨者。将释下半偈。故作问生起。问此二种菩萨既俱观二种无我理。有何忧劣。而有众生菩萨二名不同也。即释云。于彼法。若能自智信。总出二种菩萨。于彼三空理。以智信也。世间智者。正释偈中下半偈。明此二菩萨虽同信三空而忧劣有别也。所谓凡夫圣人以下。两对结得二菩萨名不同也。如经以下引经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