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等。此是断疑分中第五段经文。此所以来者。有疑故来也。云何疑。上第三段经云。菩萨不见彼是众生我为菩萨。即此断疑分中前第四经言。菩萨不见众生。亦不见清净国土又挍量分中。亦云以不见众生等法。名诸佛如来。而此菩萨众生佛净土等四。前已了了解释。明此四名虽异。皆依真如故有。若离真如法界。于有为虚妄法中。谓更有此四法可见者。非是菩萨。若解不异真如。而见此四者。名真菩萨也。虽尔了了解释有无之义。然众生复乘无生。或更起异疑云。若不见诸法名为诸佛者。或谓诸佛法身是。

以依身故有五眼。若无法身。便应无五眼。若无五眼。则不见诸法。未知今言不见者。为有五眼故不见。为无五眼故不见也。若有五眼者。为当前法是无故所以不见。为当前境实有而言不见也。为断此疑故。以此五眼经答也。答意明如来具足五眼。有无斯照。随法虚实。皆如实智知。今言不见者。有眼故云不见。非无眼言不见也。若有眼者。何故言不见有。但前境虚妄无法可见也。不见有二种。一真如平等理中不见众生等四条然有异。故言不见。二众生五阴虚妄法体本来不生古今空寂故无法可见。此二明理中绝相故。圣人无有取相分别之见。故云不见也。所以得言见者。如来具二谛智。如虚妄而知。如实而见也。此就诸法空寂义边故言不见。非谓眼境并无令不见也。若尔那得闻言不见便谓诸佛菩萨一向无眼不见诸法。次明也

如来有肉眼者。何者是肉眼所知境界。而言如来有肉眼。明凡夫之人肉眼。但见因缘和合虚妄境界。见上不见下。然众生造业既殊。报得肉眼亦差品不同。或但见障内。不见障外。或内外俱见。或昼见夜不见。或夜见昼不见。或昼夜俱见。此等诸眼。皆是父母所生眼。如弗婆提人。以父母所生眼。能见障外色。前后俱见。如来同凡夫见此虚妄之色故。云如来有肉眼也。如来有天眼者。天眼有二种。一者修得。二者报得。何者是天眼所知境界。天眼亦照因缘和合虚妄境界。皆见障外之色。亦有见下不见上者。有见前不见后。若因他力。见上见下。见前见后。有四方俱见。明如来所见亦同凡夫颠倒取境。如来称前境虚实而缘。以此为异。故言如来有天眼也。然世间人。有报得肉眼。有报得天眼。亦有修得天眼者。此皆三界中法。明诸佛菩萨道超世表。久已无此二眼。何故道言如来有此二眼者。以见同二眼故。言如来有天眼也

如来有慧眼者。

何者是慧眼所缘境。明慧眼知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无漏善恶无记等法。而不作念我知此法。明如来亦同二乘所缘法故。言如来有慧眼也

如来有法眼者。何者是法眼所缘境界。明法眼能知三乘圣人当证果时。乘何等心。证于道果。如此法眼所缘证法差别。如来亦同见之。故言如来有法眼也。如来有佛眼者。然上之四眼。见境不周。知法不尽故。设所知见。不能明了。明佛眼所见。真俗并照。臣细斯鉴。一切万法了了通达。无境不周。无法不尽。故名佛眼。此眼如来有五眼故有境之见。既有此眼。故知佛有身有眼言不见。非无身无眼言不见故。次明此五眼经文也。乘五眼经文。复更生疑。疑云。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直三千世界中所有种种诸法尚不可知尽。况无边世界中。亦有种种诸法。何故但明此五眼。若正有此五眼。是为如来。则知法不尽。见境不周。

故引恒河沙喻。以答此疑。欲明如来虽但有五眼而照所知之境。莫不皆尽。然知境虽尽。不可俱障于文。且境中微细难知者不过心法故。举恒沙世界中众生。一众生身中。有善心不善心无记心有漏无漏三三等心数。不可限量。一众生有若干种心。恒沙世界众生。各有尔许心数差别不同。如来以三达灵知。于一念中朗照故。不应难云若如来但有五眼则知境不尽也。此明眼虽有五。而知境斯尽也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者。前举五眼。明佛肉具能见之智。然智不孤起。必知境。今将明五眼所知之境。故佛问须菩提。汝意地思惟筹量。谓如来知此恒河中沙头数多少不也。应如是问。所以乃言如来说是沙不者。明理而言之。要先知后说。今言如来说者。明知如来知故方说故云佛说是沙不也。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者。明须菩提得冥加力故。解如来意。故仰述如来所说言。如是世尊。如来实了了知此恒河中沙头数多少。故说非为不知也

此喻意。明以一恒河。为一众生。此一众生。有善不善无记等心数法。多少如恒河中沙。复以此沙数恒河。为一众生。一众生亦有尔许数心数法。复以此沙数佛世界。尔许世界中。复有无量恒沙。复以一河。为一众生。尔许众生心数法。皆了了知。况余非心心法也

乘此。更生疑念。如地前菩萨。以信解力故。亦知一三千世界中众生心数法。未知今言如来知恒沙众生心数法者。为同地前菩萨但知一佛三千世界中恒沙众生心数法。为遍知十方无量恒河沙世界中众生心数法也。将释此疑故。佛重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数佛世界至如是佛世界宁为多不。此欲明如来非但知一三千世界中恒沙众生心心数法也。乃遍知十方世界中无量恒河沙众生心数法也。须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者。明须菩提仰答。如来如上所说十方恒沙世界实多无量也

佛告须菩提。尔许世界中众生。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者。上来问答虽有重数。正答意在此文。明如来乃是一切智人。

但以五明了了遍知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众生色心等法。无不皆尽。今且举知心法。明知色亦无遗也。然就此所知法中。有种种差别。忧劣不同。如人中果报。比于诸天。优劣上下。不得为喻。况诸佛菩萨。出世胜报。比于人天之果。俱然悬绝不可算数。如来了达无余。故言悉知也。何以故者。因向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复生疑念。上云众生五阴六尘六识体是虚妄。若取此众生五阴等妄法者。即非菩萨。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若尔何以故。今复言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若如来知见此法。则应是实非为虚妄。未知此言心住者。为四念处真如境中住。为余法中住。若是真实。上不应言虚妄道如来不见。若是虚妄。不应复言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故言何以故也。即答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此言诸心住者。凡夫六识。于虚妄法中。颠倒而住。皆为非心住者。非于四念处中无颠倒真实住也。此明上言离者。虚妄故离。今所以言知者。如来五眼照境斯尽。虚实俱了。故云知。非为真实也。是名为心住者。结虚妄缘中颠倒住。亦得结上皆为非心住。是名为非四念处境中真实住也。何以故过去心不可得等者。释上。何以知。此言心住者。是六识颠倒虚妄缘中住故。释云过去心等不可得。明以三世等心不住为住。故曰虚妄也。过去心法已谢于往。空故不可得。未来心未至。空故不可得。现在心念念生灭不住。即体是空。故不可得也

因三世虚妄诸心颠倒。复更生疑。若心住是虚妄颠倒者。便谓凡夫圣人心皆是虚妄颠倒。若尔则初地以上诸菩萨心。

亦是虚妄颠倒。以心虚妄颠倒故。所有布施等福德智慧了因之行。亦应是颠倒。故非菩提因。不成彼岸无漏功德也。为断此疑故。答言以三千世界七宝布施德福甚多。此明初地以上得真无漏解不取相不住心行布施故。福德非颠倒。以非颠倒故。成波罗蜜行。不同地前凡夫六识心是虚妄取相颠倒故福德亦是颠倒。然此福德虽非颠倒。而要以地前取相颠倒福德为因故。非条然也。得福甚多者。明此无相布施。乃感常住佛果无尽之福。故言得福甚多也

即复生疑。若此三千七宝布施。实有福德。是无漏非颠倒者。何故上三千七宝布施。言非福德聚也。为断此疑故。答言须菩提。若福德聚相有实者。如来则不说福德聚福德聚。然上明二种福德聚。一是取相有漏福德聚。二是不取相无漏福德聚。我言非福德聚者。明有漏福德聚非趣菩提无漏福德聚。不言无漏福德亦非福德聚也。那得以彼三千世界七宝布施取相福德是颠倒故。难我此中初地以上不取相布施无漏福德亦使是颠倒也

论曰复有疑等。此先牒前所疑事也。若如是以下序生疑意。指经为释也。此一段经。以三偈行释。初偈正释五眼经文。作问答意断疑。第二偈释恒沙世界譬喻中一段经文。第三偈释三千世界七宝布施福多经文。初偈云虽不见诸法者。上疑云不见诸法。未知为有眼而不见。为无眼故不见也。故偈释明诸佛菩萨虽不同凡夫于众生五阴色等有为法上有取相之见。非不有五眼如法相虚实而见。非令无眼故不见也。故第二句云非无了境眼。此明虽云诸佛不见诸法。

非无五眼照境之用也。何以得知。故次下句言。诸佛五种实。此明诸佛有五眼具足也。若尔即复生疑。此五种眼。还同于凡夫颠倒之见故。即答以见彼颠。明诸佛菩萨实有五眼。称于颠倒境界而见。而见非颠倒故。不同凡夫也。此半偈虽解经意。犹未释经文。故拘琐作第二偈也。长行论云。何故说彼非颠倒者。论主将释此偈答之意故。设问云。若诸佛实有五眼。见前境界者。前境是虚妄。故缘之智则应是颠倒何故说彼五眼为非颠倒也。即答为显断疑譬喻。是故说我知彼种种心住如是等也。明为释若但有五眼。则知多境不尽之疑。故引恒沙譬喻。是故言道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非同凡夫颠倒之知也。故下问云。此示何义。即答彼非颠倒。以见颠倒故也。何者是颠倒者。问若佛五眼非颠倒者。何者是颠倒眼也。即答偈言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也。明六识非一故。云种种。妄取六尘。以不实为实。

此憣境之心故云颠倒识也。何以得知六识是颠倒。次下句云。以离于实念。实念者四念处观也。观我此身常此身无常乃至法亦如是也。以六识不住四念处中。乃取虚妄六尘。故名颠倒也。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者。此二句成上二句也。明六识不住彼四念处实智境中。是故我说为颠倒也。此义云何至差别颠倒。释偈中初句也。何故彼心住名为颠倒者。何故此六种心住名为颠倒也。即以偈下三句答。明其六识但缘六尘虚妄境界。不能住四念处境中。是故说颠倒也

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者。提此一偈所释经来也。此句示现远离四念处者。释向六识心住离四念处境故说为非心住也。此以何义者。此以义故六识离四念处名为非心住也。即答心住者住彼念处也。明若心住于四念境中者。可名为住。而此六识以离彼四念处。取虚妄境界。故云不住也。又住不动根本名异义一者。释上心住彼念处者有于住义也。依世杂论解。以后释前。何故名住。以其不动。何故不动。以根本也。又解。何名住。明菩萨以四念处解。栖心真如理中。故名为住。既心住真。不为五欲所坏。故曰不动。亦得云不为二乘所坏。故曰不动。此真如解。既不为五欲所动。便能与菩提为基。故名根本也。若如是不住是故说心住者。若不能如是于四念处境中住者。是故便说为虚妄境中住也。此明不住相续不断行因者。双释住不住义也。此不住者。释前句也若如是不住相续不断行因者。释是故说心住也。是故不住者。结虚妄住者为非实住也。示彼相续颠倒。明虚妄境中相续住者是颠倒识也。结答上问何故彼心住名为颠倒也。如经过去心以下。举释虚妄住非心住经。结成颠倒义也。以过去未来以下。释三世心住经。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