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此一段经。是断疑分中第十六经文。所以来者。为答上疑问故也。疑云若应佛有去来。法报二佛无去来者。此之三佛。及十方诸佛。断烦恼尽。成道之时。于真如法界中。为一住处。为异住处。为合作一切众生真如性。为一为异。为多为少。此犹是前经中。所疑问事。前论偈中。作生此经之端略。兴问答云。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而此经将具释彼疑一异多少之义故。引三千世界微尘喻经。以答之也。此明碎三千世界极细微尘。为无色香味触之尘。然今窗中因日光见者。此是粗尘。折此为三百分。方谓微尘。此微尘非凡夫二乘所见。复未此细尘。令作无色味等尘。此微尘无色味形状。亦无四方上下。头数虽多。而不可言一处住异处住合作一。以况三佛及十方诸佛亦多无量也。然此诸佛虽多。断烦恼尽时。于真如法界中。不可说言一异。亦不可说言一处住异处住。众生佛性性净解脱。据众生虽多。而真如理中古今平等。亦不可说言异多少。为释此疑。故次明也

以三千世界微尘者。

此举三千世界极细微尘也。复以尔许微尘世界者。此名细微尘。为世界。界之言性故。此一尘依世辨论。亦名世界。亦名微尘也。碎为微尘者。复碎此极细微尘。为无色香味触微尘也。阿僧祇者。明非但碎三千世界为微尘。亦碎阿僧祇世界。以为微尘。亦得言无色味微尘。不可算数故。言阿僧祇也。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者。明所碎世界既广。故佛问须菩提。于汝意地。思唯筹量。谓此微尘为多不也。故须菩提。解如来意。答言。彼微尘众甚多世尊。

此明如来向者所说彼尘众多。虽多。以无色香味触形状方所。无妨无碍故。不可说一处住异处住合作一。以喻十方诸佛亦甚多无量。此十方诸佛。若据行者而言。一行者自作一佛。行者既多。故佛亦多也。诸佛据行者既多。不可说一。二障永尽法身平等无有差别。不可说异。然此微尘碎为无色味之尘。虽多。无有形状故。无色味等。亦无六方故。不可说一处喻十方诸佛断除二部会真如法界时。无有形碍。亦无方所故。不可说言一处住异处住也须菩提解佛意故。仰答如上。众中有人。因生疑念。前既言碎微尘作虚空。无有六方形状。复云微尘众甚多。此二言何故相违。故言何以故也。即答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微尘众。此明若使微尘众实有六方形状色香味触不空者。佛则不假设说碎细微尘以为无色味微尘也。复疑云。若此微尘。体空无色味。是不实者。何故如来说为微尘。以如来说为微尘故。明知微尘是实不空故。言何以故即答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此明如来依世谛道中。说虚妄微尘故。言佛说微尘众也。此微尘众虚妄不实。

本来空寂。故言则非微尘众。此之微尘。既是虚妄。宁有实尘而可说也。是故佛说微尘众者。以是故。如来上说无色香味触无形状之尘故。说于无尘为尘也。亦得道是故佛说非微尘众。此因事无。以明因缘法体空也

世尊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者。向明微尘喻。据极细而言。此言三千世界。就尘为语。然复有疑。上佛说细微尘。其体不实故。所以是无。然要以细微尘。成粗世界。若细微尘无实者。何故有此三千世界等粗物。然此粗世界。既为细尘所成。若细尘无者。何故眼见三千世界等粗物是有。以粗物有故。明知细尘亦有也。故答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明如来说假三千成一世界。若有一世界不为他成。可有世界是实。然无一世界不为他成。是故无实。以其无实故。言如来说三千世界则非世界也。然此细尘既无。明知三千粗界亦虚假不实也。是故佛说三千世界者。欲明若有一世界是实非虚妄者佛则不虚说言三千世界。佛既说揽三千为一世界。故知虚假不实

何以故者。有人乘生疑念。若微尘世界。

二俱不实者。如来何说微尘集故世界成散故世界怀。以此圣言诚验。故知微尘是实。何故言空。故云何以故也。即答。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此言世界者。名微尘为世界。明何故三千世界是不实若微尘世界是实者四方微尘来则冥然一合。作一世界。不可分别。不应有三千之名。既有三千之名。故知能成微尘世界。是虚妄不实也。以此微尘虚妄不实故。即体是空。空无形状故。往来无障。乃至铁围山。亦不相妨碍故理而言之。东方微尘来无障无碍。西方乃至南北上下六方微尘来。皆无障无碍。此微尘既不相障碍。亦无聚集之相。泯然空无有形状。乃至须弥山。亦不可见。以此验知。有为世界。莫问粗细。皆是虚妄不实。本来空寂。依世人妄情。说有世界。此明因缘法体本来空也

乘有疑难。若一合相是相实者。何故如来说合三千世界为一合相也。故答云。如来说一合相者。依世谛名。用虚妄法中。说一合相也。则非一合相者。究理而言。无有一世界冥然一合。不假三千成故。言则非一合相也。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者。明有为虚妄不实故。无有一世界冥然一合相是实而可说。故言则是不可说也

乘此生疑。若使世界一合相无实者。而众生不应见。复不应用之。然今现见有此世界屋宅衣服器世间等用。既有此用。

明知粗世界是实。粗世界既实。细微尘亦实。何得言粗细微尘世界皆虚妄不实也。故经答云。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也。明凡夫之人以取相颠倒因缘故。于虚事之中。计以为实。非谓粗世界是性实也。然所成粗世界既不实故。明知细尘亦是虚也。何以故者。因前凡夫贪着其事。乘复生疑。若凡夫人颠倒在心故。取微尘世界粗细有为虚事。忘谓为实者。如来无有取相颠倒之心。何说有微尘世界。如来何故复言。我见微尘及世界等。若如来说言我见所见我我所别内外之异。又如来何故复说本有我人众生等见。后观我法体空故。得二种无我解。方断我人等惑。名为得道。如来既作如是说。以此验之。明知此微尘世界粗细等法。是其实有。非虚妄故空也。以有此疑故。言何以故也。佛今将答此义。故问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人众生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所说为正语不也。此明佛问须菩提若有人以如前所疑疑。谓佛作是说。本实有我法。后观此我法得无我法之解。遣我法二见。得无我无法。名为得道。此人所说当理此正语不也。故须菩提答言不也世尊。

明向者疑人所说言不当理不合佛意。故云不也。何以故世尊如来说。我人众生寿者见。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者。释何故此人所说言不当理是不正语也。明二乘之人谓本实有我人众生寿者等。我我所见。后观此我所二种空故。能断此我人等见。而云我得无我之解。以此为真解。若谓如来亦作是说。以此为真实者。此说非正说也。然诸佛如来。解一切法本来空寂。尚无我法可除。况有我法二空之见可存也。故云即非我人等见也。此无我等见。于声闻为解。于菩萨为障。今明佛说要观我法从本来空毕竟寂灭。无有我法可空。乃至烦恼亦本来寂静。故无烦恼可断。不同二乘见本有我有法今解二空方断此惑名得道也。是名非我见人见等者。双结我法二空也。二乘人见我无。得无我人等解。以为真实。故曰是名非我人见。亦得导是名我人众生寿者见者。明如上所说。而解知我之与法古今湛然本来不生。现见真如平等。证初地无生忍菩提。乃至佛果无上菩提。不同小乘取无我无法见以为真道。佛作是说。故曰是名佛说虚妄不实我人众生等见也。明是名无我人等虚妄见也

乘更疑问。若存有无我无法见。非得道者。观何等法。起何等心。证何等法。名为得道也。故答须菩提。菩萨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等。此以初地证智。为菩提心。明于何义劝人。

若欲得初地以上真实道者。于粗细有为我法无我无法虚妄物中。应如是生知见信也。如是知者。明住前人以世间闻慧五明论智仿佛而知。如是见者。明住上人以出世第一义智见。如是信者。明前二人前并依三昧无量功德力信。此明之人。以用此二智三昧故。见真如佛性。除一切法上有无之患也。如是不住法相者。既有为虚妄无我无法中生知见信解故。便不取着也。何以故者。或者闻言菩萨不住法相。疑谓菩萨于世间法出世间法中悉皆不住故。言何以故也。故佛答须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也。上言法相者。是世间色等有为法有无之相。下言法相。是出世真如无为法相。如来说即非法相者。明如来说即非法相者明如来说世间有无法相。非出世间无为真如法相。出世间真如法相。即非世间有无虚妄法相也。是名法相者。如是非世间有为有漏法相。即是出世间真如无为法相。亦得云是名世间有无法相也。上言不住法相者。但不住世间有为法有无之相。非不住出世间无为法相。那得闻言不住法相便谓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相中皆不住也。自此已上经释前偈中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疑也

须菩提。若有菩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用布施者。此上有疑。上来微尘喻中。明三佛不一不异。虽明三佛。准上经文唯应有二。不应有三。何者上第六段中云。释迦牟尼非佛。亦非说法者。又次前经复云。

化佛有去来。教化众生。供之得福。此前后相违。今疑未知应身为定是佛为非佛也。若是佛者。供养此应佛。所有福德。与二佛同。为有差降。化佛所说经法。为是正法。为非正法。若受应佛所说法。所得利益。为与受持报佛所说法功德同。为复有差降也。恶心毁谤损害之者。罪复云何。故欲答应佛是佛。所说经教是正法。供养受持得福。闻前二佛。恶心毁谤得罪。亦然故。引此喻。以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挍量不如有人于应佛边发菩萨心。受应佛所说般若经一四句偈。乃至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上疑通疑应佛。今经中何以但言持应佛所说经福多。不云供养应佛得福多。持应佛所说经法。此法能是应佛所说。但言受持应佛所说得福无量。则知供养应佛得福亦多。故不别出供养应佛也。疑者云。若供养应佛所说经教与真佛无异者。云何此应佛处世教化说法。而得不名应佛说法也。故经问言。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明应佛说法时。自云我从无量阿僧祇劫来。

广修万行。今方成佛果。具足相好及诸功德。而不言我是化佛。若自言我是化佛。众生便谓是幻化人。此何等鬼神。遂不生敬信。不受其所说。心既不信。不受其教。即无所利益。以不言是化佛故。有多利益也。是名为说者。此应佛从真处来。而不云是应化故。供养受持。所得利益。与真佛无差。是名即应佛所说是正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