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识所缘第八。与见要同一系。任运缘故。六任运缘。何故即总或别或同地不同地系。应思之也。随所缘现行系不随种。润生见缘当生。八十八文缘三界法

二乘先伏修入见道。有说修见二惑一时顿断。加行欣求先折势故。有说别起无间道断。今取顿断不取别断

起自心相之言有二解。一云即影像相。二云即所执相。虽无实体当情现故。诸说心相皆准应知

此二我执细故难断等中。疏有三解。一以修道之见行相。微细于见道见故。或修道中自望前八为细故。二以见道易断名细。上道难除名粗。如三心中自分粗细。三见道约能治道弱。所断相从初品名细。修道约自品行相名细难断疏解亦三。一世道不伏。二渐次初道不断。非见断故。三缺道不除。要九品满道方能断故。今第四若超越第三果人第六识执。于中五释。一见道不能断。超得果后而亦不断。要至金刚心与第七识执一时断。二云超得果位别起道断。彼既不障果。何名彼地惑。如第七识执此亦何违。三超得果时。相见道后更不出观别起胜道加行等道。断修道惑得第三果。诸处但说第十六心已知根摄而建立果。何故此中后起修道断惑得果。彼说初果非超越故。四超得果时。从相见道即入修道。无间解脱断修惑得果。不起加行无容别起加行道故。五超得果时。即一刹那真见道无间见修惑双断。虽先世道不伏我执。由意乐胜入见道位。伏与不伏一念俱断。依第一解。道数数修。断不数数。依次二三解。道断俱数数。依第四解。先离无所有处已下欲。超得第三后成无学。唯二品断。总而言之。随前所应而成数数不数数义。超越第四果顿取二果者。虽缺有顶。缺前八品。三界我执而不能断。渐次得果。非想地中有二义说。若为九品断。前八道亦不除之。自地第九品故。若为一品断。但缺有顶即能断尽。前义为正。后无文说。三十四念等要九品故。第七要缺有顶第九方能断尽。由此难断故数数断。其超越第四果人。第六识执道数数修。断非数数。一品断故。次第得果。一地而解。前八道数数修。身见第九品除。断非数数。若总九地而论。道断俱数数。若回心已唯习数断非种

分别二执既不说总别。即蕴之我二十句等。论唯说别无总之文。此有二解。一依文义实无总。然未见文。但与前俱生不同。所以不说。二解实有总别。与前同故略而不论。如即蕴计我岂简总耶。此解为胜。离蕴之我不说总别

此二我执初见道时断者。如疏可知三心见道分别二执。三心见道何者初断。何者后断。二种俱通皆有邪友邪思力起故一云邪教力起故后断。邪思力者先断。粗易断故。第二解返此。是邪教力起者先断。如先续善根势薄弱故。邪思力起后断。如续善根地狱死时续。势坚牢故。第三解即蕴计等后断。细故蕴我相似故。离蕴计先断。粗猛故。第四解不定。九地地地皆有粗细。粗者先除。细者后断。由于一时行有粗细。断有前后。其诸烦恼与此等流。随其品类说前后断

论熏习力故得有忆识等者。问前心善不善。熏故后可忆。前心若异熟。不熏后不忆答前心是能熏。有种后能忆。前心若异熟。不熏后不忆问前心是能熏。有因果能忆。后心若异熟。无因忆非果答前心是能熏。有因后能忆。未必要同性。异熟何妨忆。如前嗔心后善心忆。异性为因异性能忆。佛忆无始一切事故。有漏宿命岂不能忆异熟心耶。但由后时熏习胜故能忆前事。非要此因生此果故

既有三相宁见为一。此难三德。各应见一。与疏不同

一根应得一切境。以根无别故。一境诸根得。以境无异故

破胜论常诸句中。第一有用非常难。第二无用即识难

破无常中。第一有碍非实难。第二无用即识难

破实德中。第一大非实句难。第二坚等非德等难。第三地等非见难。第四色非德句难

破实句中。第一有碍无常难。第二无碍成有难。许色根取故令成有碍

破有句中有四。第一法自相相违过。彼云。有性。离实句外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德业。此有不定。以实句是异法喻。因于彼有故。今云。离实句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实句。彼外道师。若以德业如因异和合为不定过。非不定过。他不定故。非自共故。论既以德业为同喻。但比量相违第二有法自相相违过。彼云。有性。离实有别自性。许异实故。如德业。以有性为有法。今言有性应非有性。故成有法自相相违。今举无法为喻。亦成决定相违。第三第四俱皆比量相违

难同异性中。第一有法自相相违过。彼云。同异性。定异实别有。许异实故。如德业今令同异亦非同异。故成有法自相相违。云何亦名谓许异实等。因不但显有异于实德业。亦显实等性非实性等。如能成遮实。如是亦能成遮同异性。俱决定故。故成有法自相相违又不但有比量及决定相违。及有有法自相相违。故论言亦。不尔亦言便为无用比量相违过者。实德业三。更无别性。六十句中随一摄故。如大有等又或实性。定异实无。许显实故。如实余德业性亦尔。亦成决定相违。难实非实。亦同此破。因言便破非正难也。第三准上返覆两难。总别有殊义理无别第四比量相违。彼云。实性。无别性性。许非初三故。如大有等不但阙无同喻成不共不定。亦成比量相违。第五亦比量相违

破离识实有自体现量智中。德句心心所应有所简

破大自在天中。论文四因。如次以下难于上宗。然更互为因。一因难三宗亦得。如理应知

声论中。瑜伽第十五云。处所根裁施设建立者。如树根裁树之根本故。声根本名曰根裁。即是字也。辨出声处所名为处所。本声明也。谓劫初起。梵王创造一百万颂声明。后命惠减。帝释后略为十万颂。次有迦多没罗仙。略为一万二千颂。次有波腻尼仙。略为八千颂此上四论总名处所。今现行者唯有后二。前之二论并已灭没。字体根裁声明论有三百颂。波腻尼仙所造略成声明颂有一千颂。名为声明略本颂。后有八界论。有八百颂。名为因缘。又有闻释迦论。一千五百颂。又有温那地论。二千五百颂。此五声明并名根裁。能与根本处所声明为生智解所依本故。然护法菩萨。造二万五千颂。名杂宝声明论。西方以为声明究竟之极论。盛行于世。然声明论有五品。瑜伽云。相续名号总略彼益宣说。一相续。是合声合字法为一品是第一分。二名号。明劫初梵王于一一法皆立千名。帝释后减为百名。后又减为十名。后又减为三名。总为一品。是第二名号品名号分。三总略。是声明中根本略要。四彼益。是次中略之。令物生解名为彼益。五宣说。是广宣说。谓略中广。是后三品即后分。三声论中有执。一切声皆是常。有二释。一云一切一切。即内外皆计常。二云小分一切。唯内一切声常。虽有二解前解为胜。外物虽复不诠。显生声之缘。亦有一切物共。亦有各别。随应有之

破萨婆多中有三。一叙宗总非。二别破。三结妄。别破有三。初同观所缘论。第二比量可知。第三比量云。和合极微。非离本极微外有别体相。即不和合时极微故。如不合时

五境。略以五门分别。一假实。二有无漏。三三性。四异熟等分别。五识缘分别

极微。五门分别。一辨眼缘。二释违难。三说胜利。四何心所观。要方便非生得。五能缘之心何谛所摄。有漏通二谛。无漏道谛收。然非唯苦。通善不善。执为实有。正观观察故。非唯苦谛

然依思愿善恶分限者。此是佛身无表之别句。是余表无表之总句。由佛无表虽是曾得非念念新生。以昔发愿制于业思。众生界尽我期乃尔。以心无萎歇故。或常有。除佛已外或皆未曾得。由愿制思不萎歇故。未遇破缘或常相续。若遇犯舍之缘。愿既萎歇更不新起。名为舍或故也。然定道无表唯依善思分限。别解脱无表全依善思愿分限。不律仪无表唯依恶思愿分限。处中无表通依善恶思愿分限。故今合说

增长位立者。是除佛外。佛身修旧不增长故

发身语思。疏中但言是业非表无表。名身表业者。动身表之业。依主释也。但言身业。亦动身之业。若言身表者。依身之表。其语即表发语之业。亦语表之业随应皆得三思之中后之二思二义名道。前思游履。其审虑思唯生当果一义名道问若许思所发身语立无表名。意亦由思作。应当立表称。问身语思所作。则许立业名。意识思所造。亦应立业称答不然。身语外彰他表名表。意唯内解自表非他。造作名为业。身语体造作。意体虽他引。非作不名业。其触作意等皆由思作以成三性。体非造作。亦不名业。亦不名自表。非王非胜故

五十九云。身语名业道。发思名业。贪嗔邪见名道者。随顺萨婆多与此不违

表无表中略为颂曰

恶或生彼家发心起忍乐

是不律仪者业道犹乐成

小多作彼事便成不善业

如是余有人发心等亦尔

此由舍五缘誓舍及受戒

命终得上定戒没二形生

苾刍非自受从他简择故

近事及近住自受亦从他

表业定从他无表通二受

自受唯意表非表示他故

出家舍五缘舍学犯重罪

形没二形生断善弃同分

近事由三缘舍学善根断

及弃众同分并前非法灭

近住亦由三日出舍学处

并弃众同分非断善法灭

定戒通无色初近分名断

余持远分性是名定律仪

道戒唯九定六色三无色

以见道许依五地。修道亦唯通三无色。瑜伽第一百云。九地能尽漏。即色界六地并能尽漏。即唯

修道。见道不依中间。三依五依生故)

是断依见修顿渐无间道

预流超越取第四果。于欲界有断对治故。对法第十三说。预流依未至定得超第四。不说依余地者。

今为二解。如下第十卷解。顿渐断惑中疏文自解)

此依于远分随应及有顶

许有游观心故)

若起异分心定散二缘。有漏无漏缘。不尔便非)

便舍随心戒

论。然依思愿善恶分限等者。此是一切无表之通句。亦是佛身无表之别句。佛身定戒与因不殊。唯别脱异。不增长故。下增长言唯据因位。故佛别脱无表。唯依思愿分限。愿尽未来方可舍故不同于因。故此初是佛戒别句。诸无表总句问若许思所发身语立表名。意亦由思作。应当立表称答身语性是业。可依立表名。意非体是业。如何得表称问身语思所作。即许立业名。意识思所造。亦应立业称答不然。造作名为业。身语体造作。意体虽他引。非作不名业。其触作意等。皆由思作以成三性。体非造作。亦不名业。此义应思五十九云身语名业道。发思名业。贪嗔邪见名道者。随顺萨婆多。与此不违

难不相应中。显扬第十八云。诸不相应皆有二失故是假有。一因过失。二体过失因过失。若生生故名之为生。是则无别果生可得。若生所生名之为生。是则不应名能生等。广如彼说。今应难云

破得中第三正破有二。初破得。后非得。得中又二。一依教理齐征。即七难是。二纵有别义征。又得于法等是。初中又四。初引教齐难。二破救自在名成。三由现在可假说有。四破彼救。若无得者未起之法应永不生者。现在必有善种等故纵有别义征中有二。初定问。后别破。破中有二。如文可知。初破能起中有三。如文

成不成中。种子成熟。谓有二乘及世道成不成不说菩萨。菩萨见道前二障亦有成不成。应说二乘烦恼种有成不成。所知一向成。菩萨双说。资粮位俱生成不成。分别成不成。加行位一向不成。俱生通成不成。入见道已。修道成不成。见道一向不成。修道第七一向成。第六有成不成。烦恼障不断一向成。所知障种有成不成。皆思准

异生性唯染二障种上立者。问智障不障于二乘。即说名无覆。无性之人二障俱不障三乘。所知障体何性摄。皆应非染答可断种轻望不障以名无覆。无性二种俱重。通障三乘圣道并名为覆。若唯取分别种名异生。即一界成三界。应名三界异生。若取生现行种。即已离欲应名诸界异生取与第八异生同地之性。其体即得之

同分。略以十门分别。一释名如疏。决择五十二云。由彼彼分互相似性名众同分。此意则显众者彼彼多非一义。分者类义。同者相似义。即众多分类相似名众同分)。二现种所依难俱通。命根依之而立故此皆通。如对法)。三等流异熟等一切皆通。五十二示音声等位。故通三)。四三性所依并通。五十二云邪见等类。诸佛亦等故)。五内外所依诸论唯内。此中难他。故俱通外)。六系非系依皆通)。七总别所依有无漏位皆通别总)。八见所断等所依。九学等所依。十总别得舍。既通人法随应舍得准小乘说今以理立。有唯一得不舍。谓佛报身。有唯一舍不得。谓入无余心位。有永定得舍。谓无性有情死此生彼。有定不得舍。谓无为等问有为相以假立同分。择灭相似许假立耶答不然。有为体用相似有同分。择灭无体复无用故不立同分。真如是一。无相似故。不说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