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结胸论

属性:结胸痞气。二者皆曰下早而成。但有轻重之分。实无阴阳之别。仲景以大

小陷胸及泻心汤主之。余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夫既曰下之早。则邪或在

表。或在上皆未可遽下者也。未可下而下之。则邪气反结于胸中。有痛有

不痛。或痞满而不快也。试思所下之药。必大黄芒硝峻厉等味。苟失其宜。

则外邪内陷而不复出。中气下陷而不复运。故为结为痞。岂有误下乃结。

因结复下之理乎。然则仲景大小陷胸等汤。何为而设也。仲景云。大结胸。

手不可按。用大黄芒硝入甘遂末。名大陷胸汤。乃荡涤之剂。恐为失下者

立。小结胸。用黄连半夏加栝蒌实。名小陷胸汤。乃痰热为患。又岂曰下早

所致乎。水结胸。半夏茯苓汤入姜汁。乃水停心下也。心下痞。腹鸣下利。半

夏泻心汤。人参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因中气伤也。同黄连黄芩。或热犹未

解乎。若然则结胸何法以治之。曰邪气尚实仍与内消。中气伤残。只应温

补。理中汤加枳实主之。或藿香半夏甘草人参加炒枳实。随症施之可耳。

断无复下陷胸之法也。

大陷胸汤

大黄(四钱)芒硝(三钱)甘遂末(二分)

水煎入甘遂末调服。

小陷胸汤

黄连(一钱五分)半夏(三钱)栝蒌实(二钱)

水煎服。

半夏茯苓汤

半夏(四钱)白茯苓(二钱五分)

水煎。入姜汁服。

半夏泻心汤

人参半夏干姜甘草黄芩(各一钱)黄连(五分)

加姜五片。枣五枚。水煎服。

枳实理中汤

枳实(麸炒)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或为末。蜜丸弹子大。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

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

浓朴半夏(各一钱)甘草人参(各五分)

姜五片水煎。

<篇名>发狂谵语

属性:狂者。阳明邪热所发。有实无虚也。谵语。则虚实参半焉。郑声。则虚多而实

少矣。何以言之。阳明多气多血。邪又乘焉。则亢阳无制上乱神明。躁扰狂

越。不可名状。故为大实大热也。圣惠方。用大黄五两。醋炒微赤为散。以腊

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五匙。冷水下。盖取其骏快之性。定乱以致太平。

非此不能。谵语者。亦属胃邪所致。然有热入血室。或蓄血停痰。郁结惊恐。

种种不一。则虚实参之。郑声者。止将一事一物。重复谆谆。乃因心有所寄。

情有所偏。兼以火邪。则虚多而实少矣。昔撄宁生治一人发狂。视人为鬼

其脉累累如薏苡子。且喘且抟。曰此得之阳明胃实。以三化汤三四下之

愈。此阳明发狂也。治一女患心疾。狂歌痛哭。裸裎詈骂。问之则瞪视默默。

脉沉坚而结。曰得之忧愤沉郁。食与痰交积胸中。涌之皆积痰裹血。复与

火剂清上膈。此兼郁痰而狂也。橘泉翁治吴检讨子。年十八。眩晕狂乱。医

以为中寒。已而四肢厥逆。欲自投火中。有欲用乌附回阳者。翁曰。此心脾

火盛。阳明内实。非热药可疗。以泻火解毒三剂得减。此兼火而狂也。汪石

山治一妇。三十余。忽病狂言。披发裸形。不知羞恶。其脉浮缓而濡。曰此必

忍饥或劳倦伤胃而然耳。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者胃与大肠也。忍

饥过劳。胃伤而火动矣。延及心脾。则心所藏之神。脾所藏之意。皆为扰乱。

失所根据归。安得不狂。此阳明虚也。法当补之。遂用独参汤加竹沥饮之痊。

此因内伤而狂也。壶仙翁治发狂谵语。歌笑不伦。手足厥逆。身冷而掌有

汗。两手脉沉滑有力。曰阳胜拒阴。火极而伏。反兼胜已之化。亢则害。承乃

制也。热胜血菀。故发狂谵语。火性炎上故歌笑不伦。阳极则反。故身冷厥

逆。泄其血则火除。抑其阳则神宁。乃用桃仁承气汤下血数升。益以黄连

竹沥石膏之剂。大汗而解。此兼血而狂也。要知狂为危候。医者到此。未便

措手。辄曰下之。岂知有如是变幻。吾故表而出之。丹溪治一少年。秋初热

病。口渴而妄语。两颧火赤。医作大热治。翁诊之。脉弱而迟。告曰此作劳后

病温。惟当服补剂自已。今六脉时见搏手。必凉药所致。竟以附子汤啜之。

应手而瘥。又治宪幕傅氏子。病妄语。时若有所见。翁切其脉。告曰。此病痰

也。然脉虚弦而沉数。盖得之当暑饮醉。又大惊。傅曰。然。尝夏因劳而甚渴。

恣饮梅水一二升。又连得惊数次。遂病。翁以治痰补虚之剂处之。浃旬愈。

此二症又谵妄之异者。并载附焉。

二化汤

浓朴(姜汁炒)大黄枳实(麸炒)羌活(各三钱)

水煎服。

独参汤

人参(不拘多少分两随症)

拍破水煎服。

桃仁承气汤

桃仁肉桂甘草(各一钱)大黄(二钱半)芒硝(一钱半)

水煎服。

<篇名>蓄血

属性:蓄血一症。治之非难。而辨之为难。辨之非难。而辨之之早为难也。当其发

作时。与外感无异。医者从而治之。竟不得愈。何故。盖血病而气不病也。其

人或劳倦。或跌扑。或闪挫。或郁怒。皆足以阻其血。而停蓄成瘀。蓄之久必

发而寒热乃作。节庵谓表邪当汗不汗。热毒内积所致。则未必然也。又曰。

凡见眼闭。目红。神昏。语短。眩冒。健忘。烦躁。漱水。惊狂。谵语。鼻衄。吐红。背冷。

足寒。四肢厥逆。胸腹急满。大便黑。小便数。皆瘀血症。虽有多般。不必悉具。

但见一二。便作血症主张。此言最为得之。非节庵心体熟识。乌能辨此。治

之维何。实者桃仁承气汤加肉桂。虚者六味地黄汤加肉桂。盖瘀血。死血

也。寒则凝。热则行。自然之理。又或用破血理气之药而效者。又或用犀角

地黄汤治上焦。抵当丸治下焦。总之下尽黑物则愈尔。

按蓄血症。面色削瘦。白而无神。四肢无力。遍身发热。用他药不效者。必

是此症。以小柴胡汤加丹皮生地泽兰钩藤治之。甚则加桃仁红花。如

血去多而中气寒者。以理中汤加归芍调之。

治验

一徽商年十八。从远归。当晚忽晕倒。遍体俱冷。医一作火治。一作痰治。俱

不效。余诊之。脉虚而芤。动则眩晕。不能起坐。忽吐出紫血。予曰。此瘀血

症也。下出为顺。用人参二钱。肉桂一钱。泽兰二钱。丹皮当归广皮各一

钱。一剂而血下行。三剂而身渐暖。数剂乃痊。

一男子发热。面白无神。脉得微涩欲绝。大便黑。时头眩。余曰此瘀血症而

脉如此。何敢攻之。连进地黄汤四剂觉安甚。又加桂四剂。所去瘀血不

计。但口干舌燥。加五味子四剂。又下瘀血。腹中安舒。而脉与舌犹故。痰

中见血。以门冬贝母生地丹皮等渐愈。盖此症兼内伤元气。赖温补而

效。肺经未免受克。故以保肺收攻。

和血导瘀汤

泽兰(一钱五分)牡丹皮(一钱)当归尾(一钱)陈皮(一钱)钩藤钩(一钱)

怀生地(一钱)桃仁(七粒研)紫浓朴(七分姜制)炙甘草(三分)红花(五分)

加生姜一片。水煎。甚者加苏木。虚者去桃仁红花。

干姜汤治去血而呕逆肢冷。

炮姜(一钱)茯苓(一钱)炙甘草(三分)当归(一钱)泽兰(一钱)

广陈皮(一钱)半夏(一钱)钩藤(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水煎。

犀角地黄汤

犀角(一钱)生地黄(四钱)牡丹皮(一钱)芍药(一钱)

水煎。

抵当汤

水蛭虻虫桃仁(各十枚)大黄(八钱)

水煎。

<篇名>发

属性:者。阳明胃经邪热所化。不发于表而发于里。不发于初而发于后。故阳

明当汗不汗。当下不下。不当下而下。其蓄热皆能成。点有大小稀密。色

有红淡紫黑。或隐或现。或易出易收。或不易出不易收。总以热之微甚。为

毒之轻重。无论粗者为。细者为疹。稀少为蚊迹。必须葛根托透为主。若

仲景治赤。用阿胶大青汤。豆豉为君主发。而大青阿胶甘草。乃解毒化

热者也。治温毒发呕逆。用黑膏。生地倍豉。又加猪膏。纯于解毒。入雄黄

麝香为使。则又兼乎发者也。学人虽不可执其方。得此意而通之。则之

宜托与化。治法从可推矣。余治一妇。夏月饮火酒。发面赤烦热。诊其脉

绝无。予曰。此火郁而热极。用栀子豆豉汤加葛根浓朴黄连清之。大出

而脉遂见矣。又一人伤寒。过经不解。遍体黑。唇口焦枯。脉大便结。以三

黄石膏汤饮之痊。又一妇热入血室。后发点。以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

获愈。又一友嗜烟酒。常腹痛呕逆。身发大块。余以枳壳浓朴等平其湿热。

逾日忽变头粒成。用解毒凉血而安。凡此皆火热之变也。至于胃邪未

清而发者。尤多。必胀闷不堪。则当内消为主。不可骤进寒凉。恐不出

而邪反结也。如既出而热不甚。无火症。则又不必化而自愈。切勿更投

凉药以伤之。学人其可执乎。

干葛浓朴汤治胃实胸膈胀满。身发红点。脉大有力。不可服凉药。

葛根浓朴(姜制)枳壳(麸炒)陈皮桔梗(各一钱)山楂(一钱半)甘草(三分)

烦躁。加豆豉。实满。加莱菔子。加姜。水煎。

阿胶大青汤治赤。

大青阿胶甘草(各一钱)豆豉(三钱)

水煎。

黑膏治温毒发呕逆。使毒从皮中出。

生地黄(二两六钱)好豉(一两六钱)

猪膏十两。合露煎之。令三分减一。绞去渣。入雄黄麝香如豆大搅和。分三服忌芜荑。

阳毒升麻汤治阳毒赤。狂言。吐脓血。

升麻(一钱五分)犀角(磨)射干黄芩人参甘草(各八分)

水煎。入犀角汁服。

玄参升麻汤治咽痛发。

玄参升麻(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

水煎服。

白虎人参汤(一名化汤)治赤。口燥烦渴。中。

知母石膏(各三钱)人参甘草(各一钱)粳米(一撮)

水煎。

<篇名>发疹(附)

属性:疹者。太阴肺经风热所致。与绝不相同。而治法亦异。盖疹之发也。乘于

时气。无论长幼男女。传染不一。或呼子。或称麻子。吴俗则为之痧。总名

曰疹。乃另一种。非疹之疹也。其形密似针头。其色淡若桃花。头面愈多

者佳。以肺位至高也。上见咳嚏。下见泄泻。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也。宜辛凉。

不宜温热。以兑为燥胜也。宜辛散。不宜苦寒。以肺主皮毛也。温之则火烁

金而毒不解。寒之则热内伏而邪不化。总以荆防薄荷大力葛根前桔之

属。发透为主。使毒尽出皮肤。而鲜内攻之患。最为上策。冬月大寒。不易出

者。稍加麻黄。夏月大热。不易解者。宜入连翘。胃气弱。以米饮助之。邪不在

胃也。中气实。以枳朴平之。暂假则易也。至孕妇发痘而胎不宜堕者。痘喜

内实也。发疹而胎不自固者。疹喜内虚也。然欲安之而卒不可得。又何故。

盖胞系于肾。金为之母。今发疹则肺家之血。尽出于外。肾经绝生化之源。

而无以自养。故胎必堕而罕留也。又岂得与同日语哉。且以二三日

之间。即化为轻。疹以六七日之内。渐没为安。则又殊矣。

按忆自己丑及壬辰癸巳。疹症大行。无论长幼。阖境相沿。比余诊之。则

咳嗽喷嚏泄泻。甚至目红鼻衄咽痛声哑。众咸作治。予曰。此皆属肺

经症。乃疹而非也。考之方书。独于幼科准绳得之。犹未惬意。内弟孙

子大起专幼科。性嗜学。乃出朱惠民传心录示余。余读之。见其方法井

井。治验昭昭。予遵而行之。百不爽一。任其变幻而总以发透为主。其间

有停食者。有失血者。有胎孕者。略为加减。或兼消兼清。而孕未有不堕

者。孕堕而疹未有不愈者。余于是时。莫不应手取效。又岂敢忘其所自

哉。姑识之。

治验

一女子食面停滞。而疹甚稠密。余先与托疹。胸膈胀满。加卜子浓朴而胸

始宽。疹亦透。但能食者多。而此其百一耳。

一男人发疹。因服凉药。腹痛泄泻。疹色淡白。余与白茯苓炙甘草浓朴陈

皮葛根桔梗薄荷煨姜二剂。腹痛止而疹红绽乃愈。

一男子夏令发疹。幼科加麻黄羌活。鼻衄不止。咽痛声哑。予与玄参连翘

甘桔鼠粘薄荷等清凉而安。盖疹不虑其多而虑其伏。伏则喘急鼻扇。

甚则成疳痢劳瘵。多至不救。更有一人之身而二三发者。乃时气所感。

非比痘症终生一次不可不知。

荆防饮

防风荆芥鼠粘子(焙研)前胡桔梗苏薄荷陈皮葛根(各一钱)

甘草(二分)山楂肉(一钱五分)

加生姜一片。芫荽一撮。无则用子。如发透。去荆防。胸膈不宽。加枳朴。痰

多。加苏子。泻甚。去鼠粘。咽痛。加射干。火毒。加玄参。腹痛。加茯苓浓朴。二

剂后。去荆防。加薄荷一钱。枳壳一钱。一疹本肺经。世俗动以羌活太阳

药燥之。一失也。其害则为咽痛烦躁尤轻。又以石膏汤寒其胃。一失也。

其害则变异顷刻。立致其死。衔冤者可不大畏哉。

<篇名>发黄

属性:夫杂症之发黄。多由于湿。伤寒之发黄。多由于热。湿则黄色暗。而热则黄

色明也。湿则酒面鱼腥之所化。故胀满而不甚渴。热则辛散燥烈之所致。

故烦躁而不自宁。治之者亦不可一例而施也。胀满者。平胃散为主。加以

清水之剂。烦躁者。栀子豆豉汤为要。佐以生津之味。如干葛知母门冬花

粉。皆所以滋阴也。山栀黄连黄芩黄柏。皆所以抑阳也。苍术秦艽茯苓车

前。皆所以除湿也。至于食疸。则枳实莱菔之类。必不可缺。酒疸。则解酲五

苓之中。又所急需。女劳疸。虽有矾石砂石散。不如地黄汤易生地。入车前

牛膝尤胜。阴黄。四肢冷脉微。附子理中汤加茵陈。此先贤微妙之法也。又

有蓄血发黄。桃亡承气汤。止治其血而黄自退也。盖此症受补者少。而不

受补者多。不渴者易疗。而渴者难疗。久而不愈。中满腹胀。便成不治之候

矣。

茵陈栀子汤治发黄。小便赤。

茵陈(二钱)栀子(一钱炒)黄连(一钱)车前子(一钱炒)泽泻(一钱)

枳壳(一钱)广陈皮(一钱)干葛(一钱)

灯芯生姜水煎。或加秦艽豆豉花粉知母。

平胃散治湿郁发黄。

苍术(一钱米泔制)浓朴(一钱姜汁炒)广皮(一钱)甘草(三分)山栀(一钱炒)

茵陈(二钱)秦艽(一钱)茯苓(一钱)生地(一钱)葛根(一钱)

灯芯生姜水煎。

枳实汤治食疸。

枳实(一钱五分)陈神曲(一钱炒)莱菔子(一钱五分炒研)青皮(一钱)豆豉(一钱)

茵陈(一钱)广皮(一钱)山栀(一钱炒)黄芩(一钱)浓朴(一钱姜制)

姜一片水煎。

<篇名>吐蛔

属性: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

汤加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

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勿犯寒凉。则蛔厥之用温中

也必矣。及阅仲景乌梅丸。乌梅为君。人参附子细辛桂枝蜀椒当归为佐。

而柏皮之外。又加黄连。乃倍干姜。岂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法乎。乃余见一

妇。烦热呕酸。脉数吐蛔。欲投茱制黄连姜汁炒栀方可。奈医者执用温药。

随饮随毙。益信仲景乌梅丸倍黄连。早已开示后学一大法门。而习俗罕

究也。又治二妇。食伤胀满不堪。蛔窜十余不止。气口脉有力。竟投枳朴等。

温中内消而愈。盖失饥与伤饱。又不可执一者乎。要之蛔在平人。宜有不

宜无。宜少不宜多湿。热甚。蛔虫滋长。发胃脘痛。吐出则少愈。若胃败吐蛔。

色黑且腐。并成族来者。在不治例。

理中汤

人参白术(土炒)干姜(炮各一钱)甘草(八分)乌梅肉(二个)川椒(十粒)

水煎。

乌梅丸治蛔厥

乌梅(七十五个)人参附子(炮)柏皮桂枝细辛(各一两五钱)

干姜(二两五钱炮)黄连(四两)蜀椒当归(各一两)

十味各捣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饭熟捣梅成泥和匀

诸药。蜜丸梧子大。米饮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枳实汤治胸满。右关脉有力。吐蛔不止。

枳实(麸炒)紫浓朴(姜制)广皮(各一钱)山楂(一钱半)柴胡(七分)莱菔子(炒研一钱)

炒熟砂仁末五分。生姜一片。水煎。

清中汤治脉数。呕酸黄水。烦躁吐蛔。

山栀(炒)半夏(各一钱)黄连(七分)茯苓广皮(各一钱)炙甘草(三分)

竹茹一钱。川椒十粒。生姜一片。水煎。

<篇名>厥症

属性:阴阳二厥。节庵辨之详矣。但寒厥易辨。而热厥易忽。以其脉俱微细。四肢

俱冷。则有以认热为寒者矣。但寒厥腹疼而泻。热厥腹或疼而不泻。寒厥

则喜热饮。热厥则喜冷冻饮料。寒厥喜暖与日火光。热厥畏热而不喜明。寒厥

投热药或捍格而移时即安。热厥服香燥而呕逆弥甚。余一日初秋冒暑。

饮食未化。即便吐逆。少顷气上壅。四肢渐冷。语言难布。及按脉则细微。自

思吐之太甚。故气逆不下。当晚以铁锈水磨下。觉少平。次日又出外不避

暑。逾日复作。一友教以沉香磨服。气不下。若见日光与火。便觉厌极。且终

夜危坐。不能安寝。余乃思曰。此火逆冲上四肢故冷。是热厥也。命取黑山

栀三钱冷水调下。当饮便安。复治一女子。下痢艰迫。四肢冷。脉微细。一医

欲用理中加茱萸治。余曰。此火邪内伏。非寒也。竟以山栀芍药黄连木香

等而愈。况伤寒热厥从传经来。寒厥从直中来。又甚不侔者乎。

按二厥之外。有气厥者。五志过极。气郁不伸。脉必沉伏。妇人多见之。苏

合香丸。乌药顺气选用。有痰厥者。体肥痰盛。气壅脉滑。宜导痰汤二陈

汤。虚者倍加人参。有食厥者。发之必暴。饮食不化。填塞中焦。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盐汤探吐。最妙法也。有大吐血后或产后。去血过多。阳无所

附。自汗手足冷。宜益气。独参汤理中汤之类。有真气虚寒者。参附汤八

味汤。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篇名>症

属性:之为言痉也。痉直而不柔和也。凡病至此。实危且迫。仲景以有汗无汗

分刚与柔。尤当以失汗过汗分实与虚可也。如云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

成。盖湿伤筋则拘挛。寒入骨则强直。小续命汤。有汗去麻黄。无汗去附

子治之。此因邪气盛。而筋脉为之不利也。如云大发湿家汗。则成。盖湿

流肢节。大发其汗。则湿气复袭而侵之。筋脉重伤。关节不利。宜秦艽等舒

筋利湿以和之。如云发产后病后失血疮家汗。则成盖气血既亏。复耗

其液。则筋脉失所滋养。而角弓反张之症见。乃气血大损故也。立斋以十

全大补参附归脾肾气等汤。随症选用。实有卓见。若作风治。则失之矣。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人参(去芦)黄芩芍药(酒炒)甘草(炙)

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己官桂(各一两)防风(一两半)

附子(炮去皮脐五钱)

每服五钱。姜五片。水煎服。刚去附子。柔减麻黄。

秦艽升麻汤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炒)人参(各五钱)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

每服一两。葱白三茎。水煎。

十全大补汤

肉桂(去皮)甘草(炙)芍药(炒)黄(蜜炙)当归(酒净)

川芎人参(去芦)白术(土炒)茯苓熟地黄(各等分)

每服六钱。姜三片。枣二枚。水煎。

人参养荣汤

白芍药(一钱五分酒炒)人参黄(蜜炙)白术(土炒)炙甘草

陈皮桂心当归(各一钱)熟地黄五味子(杵)茯苓(各七分)远志肉(五分)

姜枣水煎。

<篇名>汗下不解

属性:夫汗之不解者。谓汗出不彻也。汗出不彻。则脉紧恶寒而表症仍在。尤宜

汗之者也。然有汗愈出而愈不解者。如汗出而肢冷。阳气衰也。汗出而脉

躁。阴气竭也。汗出而烦满。胃液干也。所谓汗所当汗而不解者。失之不及

者少。失之太过者多也。汗所不当汗而不解者。则认症不的。非因他证。则

属虚候也。凡此者均谓之不解。而症既悬绝。则治亦异珠。岂可以其汗出

不为汗衰。而复汗之。一逆再逆。以夭人命乎。下之不解者。谓下之而腹满

如故。身热如故。尤宜下之者也。然有愈下而愈不解者。如结胸痞满下利

等症。使复下之。则既已失下。而不可复下之。必也使不下之。则痞结不去。

邪气在而正气虚也。差治者。调其元气。而佐以除邪。不善治者。惟求尽剂。

罔顾人命。此时而议清议攻议补。俱在所难。惟以升阳益胃。兼消兼和。庶

或冀其万一。不然。则所云不解者。终不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