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自利

属性:夫三阴之中寒。则下利清谷。仲景用理中姜附汤。三阳合病。则自下利。仲

景以太阳少阳用黄芩汤。少阳阳明用承气汤。盖少阳则火郁。而阳明则

上郁也。虽然。三阳邪犹在表。何遽自利以邪郁而不伸。则为飧泄也。故宜

以升发之剂扬之。不得遽以黄芩承气抑之可耳。然又有表邪未解。而早

投下剂。则邪因而下陷。有表邪未清。而早用寒凉。则水因而旁及。均不可

谓协热而又清之。则邪愈不出而食愈不化矣。惟当进升发内消轻缓之

剂。泻上中之邪。而下焦自实矣。倘果脉数身热。而下利逼迫。火性急速。方

可用芩芍。缓中清火。而以枳朴甘草陈皮佐之。加柴葛上升。乃至当之法。

今人不审所因。一遇下利。舍温中而外。辄日协热。将何以治之而得效也

黄芩浓朴汤治协热下利。

黄芩(一钱五分)白芍药(炒)浓朴(姜制)枳壳(炒)广陈皮

葛根(各一钱)甘草(五分炙)柴胡(七分)

加姜一片。水煎。

<篇名>四气论

属性:风寒暑湿。四气为病。加燥火而六焉。则不得概以伤寒混治也。盖寒伤经

络。足太阳经主之。风伤皮毛。手太阴经主之。而寒亦有伤肺风亦能犯太

阳。总之以辛温者治寒。辛凉者治风。其大较也。然麻黄虽热。体轻反能入

肺。故有三拗汤以泻肺邪。桂枝辛甘。性热反可祛寒。故入麻黄汤以调营

卫。然世俗相沿。每用桂枝治风。不若以荆防为当。盖肺属金畏热。尝见投

桂枝者。往往口鼻见红。及咽痛等候也。抑寒伤形。暑伤气。伤形者。邪有余。

则宜散。伤气者。正不足。则宜补。故均有发热。而自汗气喘。体倦虚烦。及面

垢前板齿燥泄泻。种种不同。若兼感寒。则无是证矣。宜以十味香薷。清暑

益气大顺散。分别以治。岂得混于寒哉。寒伤经络。身热而痛。湿伤筋骨。身

重而痛。但湿流肢节或腰脚。脉必细或缓。兼寒则拘挛。兼热则肿赤。甚为

呕逆。为烦满。宜以羌活胜湿汤。苍术平胃散分内外治之。则又与寒迥别

也。至于燥火二症。且甚悬绝者乎。

按寒与风异治者。盖寒无汗而风有汗也。寒与暑异治者。寒欲发汗。而

暑欲止汗也。寒与湿异治者。寒从汗解而湿不可大汗也。寒与燥火异

治者。燥宜润。得风药而愈烈。火宜降。得风药而弥炽也。

荆防汤治伤风咳嗽

防风荆芥前胡桔梗广皮枳壳(各一钱)甘草(三分)

生姜一片。水煎。

三拗汤治肺风。痰喘初起无汗者。

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生姜水煎。

参苏饮治肺寒咳嗽。

人参紫苏前胡桔梗陈皮枳壳葛根半夏茯苓甘草(各等分)木香(磨入一分)

枣一枚。姜一片。水煎。

香薷饮治一切暑毒。霍乱吐泻。

香薷(三钱)茯苓白扁豆(炒)浓朴(姜制)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十味香薷散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泻等症。

香藿(一两)人参陈皮白术(土炒)茯苓

甘草(炙)木瓜浓朴(姜制)扁豆(炒)黄(各半两炙)

每服一两。水煎冷服。

大顺散治纳凉太过。饮冷太多。脾胃受寒。霍乱吐泻。水谷不入。脏腑不

调。此舍时从症之剂也。

甘草(二两)干姜杏仁(去皮尖)肉桂(去皮各四两)

上先将甘草炙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又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

声为度。后入肉桂为末。每服二钱。井花水调下。沸汤点服亦得。

清暑益气汤

苍术(钱半米泔浸炒)黄(蜜炙)升麻(各一钱)人参白术(土炒)

当归陈皮神曲(炒)泽泻(各五分)干葛青皮甘草(炙)黄柏麦冬(各三

分)五味子(九粒杵)

水煎服。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本川芎防风(各一钱)甘草蔓荆子(各三分)

水煎。

平胃散

茅术(米泔浸炒)浓朴(姜汁炒)陈皮(各一钱)甘草(三分炙)

水煎。

<篇名>夹食夹气

属性:世俗有夹食夹气夹惊夹痰。而亦加以伤寒之名者。夫既曰食气痰惊。则

宜从四者以治。又何复云伤寒为也。或者曰。因有是四者而复感寒。故云

夹也。何以见之。如脉实而胀满者。食也。应发热而亦有恶寒者。如脉沉而

不快者。气也。不应发热而亦有发热者。如脉弦而作呕者。惊也。不应寒热

而亦有寒热往来者。脉滑而喘逆者痰也。不应寒热而亦有寒热大作者。

以其兼寒也。故谓之夹也亦宜。殊不知因乎食者。消其食而寒自止。因乎

气者。下其气而热自退。因乎惊者。温其胆而寒热自已。因乎痰者。化其痰

而寒热顿除。初不必沾沾于伤寒。而亦将解其表而后治之也耶。如养葵

先生有云。凡杂症有发热者。皆有头疼项强目痛鼻干胁痛口苦等症。何

必拘为伤寒局伤寒方以治之也。夫见是诸症。尚有不因伤寒者。况不见

诸症。而欲强附以伤寒。则诚不可解者也。

浓朴汤治因食。

浓朴(姜制)枳壳(麸焙)广皮(各一钱)山楂(二钱)卜子(一钱焙研)

甘草(三分炙)柴胡(七分)葛根(一钱)

加熟砂仁末七分。姜一片。水煎。

顺气饮治因气。

木香(五分)乌药陈皮枳壳(炒)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炙)柴胡(五分)桔梗(一钱)香附(一钱便制)

加熟砂仁末一钱。姜一片。水煎。

温胆汤治因惊。

半夏枳实竹茹茯苓(各一钱)甘草(三分炙)广皮(一钱)钩藤钩(二钱)

加枣一枚。姜一片。水煎。

二陈汤治因痰。

苏子(一钱半焙研)半夏茯苓陈皮杜仲(各一钱盐水炒)

甘草(三分炙)前胡桔梗(各一钱)杏仁(一钱汤泡去皮尖)

加姜一片。水煎。如有火。加栝蒌霜。

<篇名>附坏症

属性:凡伤寒时疫。不问阴阳老幼妊妇。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不省人事。

七日以后。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人参一两。水二

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顷鼻梁有汗出。脉复立瘥。苏韬光侍

郎云。用此救数十人。出王KT百一选方。

<篇名>附遗毒

属性:凡伤寒遗毒。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生

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若加

金线重楼。及山茨菇尤妙。出伤寒蕴要。

<篇名>中风论

属性:窃尝怪凡病皆以所感名之。惟中风则以其象名之。遂启后人之惑也。试

观夫中风者。恒于密室中。行住坐卧之顷。卒然仆倒。或痰涎上涌。昏不知

人。或肢体痿废。足不任身。或手足瘫痪。身半不遂。或口眼僻。筋脉牵引。

斯时未尝有风。而何从中之。即令虚邪贼风偶犯。亦不过现六经之症。侵

冒肌肤已耳。何至昏倒不省。若斯之甚也。然则中风究何从而名焉。盖人

身譬犹树也。人之四肢。犹树之枝干也。人之七情五志。犹天之疾风豪雨

也。人之饥饱劳逸。犹树之日剥月削也。人之忧愁思虑。犹树之蠹蛀侵蚀

也。人之恣欲不节。犹树之斧斤砍伐也。假令一树也。而剥之削之。侵之蚀

之砍之伐之。即不待夫疾风豪雨。而罔不倾仆矣。偶遇大风拔木。而咎之

于风可乎。人之中风。不犹是乎。河间谓五志过极。言其因也。东垣谓本气

自病。言其本也。丹溪谓湿热生痰。言其标也。而究其根。则在于肾元不足

所致。盖肾元无亏。五志过极。即显五志之证。元气不足。即显虚损之证。湿

热生痰。即显痰热之证。惟根本既亏。而五志乘之。劳役乘之。痰热乘之。而

卒然仆倒。遂莫之支尔。斯时也。逐其痰。痰愈炽。降其气。气愈逆。惟牙关紧

闭者。暂用稀涎散开之。究无当于实际。立斋用三生饮投人参一两。驱驾

其邪而补助真气。真斩关夺门之将也。河间立地黄饮子。治舌喑不言。足

痿不行。专固其本。已顶门下一针矣。余每临斯症。细求其故。未有不从心

肾不交而得。盖心不下交于肾。则用归脾汤养育心神为主。而以八味丸

为佐。肾不上交于心。则用地黄饮子补益真阴为主。而以独参汤为佐。又

必令病患却七情。绝帏幕。轻者可复。重者可延。继以岁月。鲜不安痊。若以

风药痰药间之。舍本求末。安望其能生哉。

按中风肥人多见之。而瘦者间有。然肥人多气虚。气虚则生痰。苟根本

不实。犹树之扶疏而中空。则易于倒仆矣。治之须大进参术。佐以痰药。

后补其肾可也。瘦人多血虚。血虚则有火。苟忧愁太过。犹树之枝枯而

叶萎。则无以滋养矣。治之须培益真阴。佐以开郁。后补其气可也。盖脾

肺肾肝。既有阴阳气血之殊。自应分酌而治。矧心为神机开发之本。胃

是谷气充大之标。苟心思不遂。则饮食少用。而无以益其血脉。胃气不

充。则五脏少资。而无以灌其百骸。则是心与胃。又所宜讲求者也。噫。中

风一症。大率膏粱者多出于逸乐。则宜固其肾肝。盖肾主闭藏而肝主

疏泄也。藜藿者每见于萦愁。则宜助其心脾。盖心主忧而脾主思虑也。

此孰非医者之权衡。所当潜心而体会哉。不然一遇此症。不求其因。识

浅技穷。辄进牛黄丸。几曾见有用之而得生者。不大可悟也夫

一中风五绝之症。如口开眼合。手撒遗尿。声如睡者不治。治之无益。

一中风僻瘫痪。分左右之道路。而大补气血。佐以舒筋豁痰。十补勿一泻之。

一中风痱痿不用。宜八味十补还少等丹丸选用。佐以补中六君归脾等

汤调之。慎勿误治。以夭人命。

一中气中寒中暑中食。分别以治。不可误认作中风一例而看。

稀涎散

江子仁(六粒每粒分作两半)牙皂(三钱细切)明矾(一两)

先将矾熔开。入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

三生饮

生南星(一两)生川乌(半两去皮)生附子(半两去皮)木香(二钱)

每用共一两。加人参一两。水煎。

地黄饮子

怀熟地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苁蓉(酒净)附子(制)石菖蒲

五味子(杵)茯苓麦门冬(去心)远志肉(去心甘草汤净)石斛(盐水焙)紫肉桂

各等分。每服五钱。入薄荷少许。姜枣水煎。

<篇名>虚损论

属性:虚损之症。越人言之详矣。然有骤而损者。有渐而损者。骤而损者。如大劳

大病脱气脱血之诊。其势疾暴可畏。然苟察阴阳偏胜而调之。往往易于

见功。此无他。形体虽坏。而脏真未竭也。渐而损者。如劳役所伤阴虚火动

之候。其始若不经意。其继犹或强持。日积月累。渐至于深入而不可救。此

无他。脏真先亏。而形体徐坏也。夫然。则虚损之要。莫有过于阴阳。而治之

者。有五失焉。方其始也。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医者见其寒。辄思解之。

见其热。辄思清之一失也。其继也。阳虚宜补阳。而反滋阴。阴虚宜滋阴。而

反补阳。则阴阳愈乖。二失也。且阳虚有火。则甘温之中。不宜燥热。阳虚无

火。则甘温之中。不宜凉润。阴虚有火。则壮水之中。勿杂燥味。阴虚无火。则

益火之中。切禁苦寒。治者不守大法。三失也。又有阳先病。而温之大过。阴

后病者。阴先病而凉之太过。阳后病者。治者不知变计。四失也。况阳虚则

阴无所统。病在阴而仍宜治其阳。阴虚则阳无所附。病在阳。而仍宜治其

阴。治者不窥原本。五失也。此其间缓急进退之法。非可执一。宜深思而熟

计之。不致变生而易辙。斯善尔。故治损之法。惟越人为最精。其曰损其肺

者益其气。即劳役所伤。而用补中益气之类也。损其心者。调其荣卫。即思

虑过度。而用济生归脾之类也。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即饮食失

节。而用四君六君人参理中之类也。损其肝者。缓其中。即七情怫郁。而用

加味逍遥之类也。损其肾者益其精。即真阴失守。而用六味八味之类也。

矧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泻脾运水谷之精而日生之。

以灌于脏腑可见先天之精。早已易竭。后天之精。生之实难而不知节者

又妄用而不恤。于是精不能生气。气不能生神。而骨痿色悴。劳瘵之形成

矣。虽有扁仓。能不却走哉。

按虚损之症。未有不见于咳嗽。而咳嗽之因。则有多端。如形寒饮冷则

伤肺。此时而即解之易易也。然有忽视而任之者。则邪内伏而正反虚

有重视而屡发者。则气益虚而嗽弥甚。于焉津液内亡。肺气不能自固。

而肾绝生化之源。更加之以不谨。而子母两亏。阴益亡而竭矣。阴竭则

火动。火动则金愈伤。燎原而不可遏。求其不为怯也难矣。于是疗之者。

始议降火。议清金。不知苦寒又坏胃。胃伤则脾亦伤。更绝其肺之母而

死亡迫矣。故善治者。肺虚则补其气。兼补其脾。使土得以生金。肺有火。

则补其肾。使子不盗母之气。而水足制火。火衰。则补其火。使不致金寒

水冷而上泛为痰。仲景谓阴虚咳嗽者。用肾气丸补而逐之。东垣谓脾

虚生痰者。六君子补中益气培而养之。如忧虑而伤心脾。归脾汤主之。

郁怒而伤肝脾。加味逍遥归脾主之。气血两虚。八珍人参养荣汤主之。

此皆治咳嗽之大法。亘古而不可易者也。奈何世之医者。一见咳嗽。不

求其因。罔顾其本。嗽家药品。搜括无遗。发散不效。继之消痰。消痰不效。

继之降气。降气不效。继之清火。清火不效。待毙而已。不亦重可哀哉。

<篇名>血症

属性:凡症之可畏者。莫甚于失血。使不急有以止之。则危亡随焉。然止之而不

得止。或屡止而屡发者何故。良由世之治者。执火载血上。错经妄行之说。

不求阴阳原委。漫以寒凉投之。设在火症。偶尔获效。危亡者接踵矣。褚齐

贤有服寒凉百不一生之叹。岂过甚哉。窃念人之一身。内而脏腑。外而皮

肤。而血潜行于中。岂容有发越也哉。惟伤于肺。则血缕带于痰中。伤于脾。

则血散漫于痰涎。伤于肝。则血凝结而紫黑。伤于肾。则血随咳唾而出。伤

于心与肾。则血暴吐而成盂。其间脏腑。虽有气血多少之别。断未有真阴

足而妄动者。亦未有元气充而不摄者。每见失血之人。非有大损于脏腑。

则血不易以至。一至焉。则症不易以复。从可识矣。端赖求其原而疗之。或

补其阳。以固脾肺之气。如面色黄白。而脉虚大空软者是也。或补其阴。以

固肾肝之气。如面赤口干。而脉虚细弦数者是也。然补阳无论矣。而补阴

之中。又有火衰者。其症面青白而脉迟弱。或服寒凉而脉反鼓指者。皆当

以导火归元。如八味丸以消阴翳是也。不见立斋治张东谷。遇劳则吐血

一二口。用补中益气汤。加门冬五味山药熟地茯神远志。非补脾肺乎。丹

溪每用炮姜止血。缪仲仁用四君六君加木香。谓古人治血多以胃药收

功。非补中焦乎。养葵谓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脾汤。三脏之药毕具。用

之鲜不神效。非补心脾乎。余治一友。汪子轶干。应乡试过劳。及归。吐血。屡

发屡止。遍服补阴药。逾年不效。余见之面色白。脉虚数无力。体中未尝畏

热。余曰此不特脾肺虚而命门之火亦衰。遂用归脾汤加炮姜五味倍人

参。而血势少衰。偶加门冬。则又如故。继以八味丸无间服之。血遂止。若八

味少弛。则血又复。以后连获二子。应试如初。非补命门乎。乃知有形之血。

固于无形之气。无形之气。资于命门之火。所谓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生。

神者血之华也。不信然哉。及观古人治脱血。必用大剂独参汤以挽之。岂

血未至于脱。而反不可用人参乎。此亦余之所不解矣。故余治失血症。上

必顾其脾肺。下必滋其肾元。切禁苦寒以伐之。庶几无愧于前哲。而不遗

人夭枉也。

按上治五脏法也。胃多气多血。暴吐成碗成盂。当火炽方盛时。必用四

生丸。生地凉血。荷叶柏叶破血。假艾叶辛温济之。则血不复滞而归经

矣。胸中气塞。血成紫块者。此必血菀于上。宜桃仁枳壳陈皮香附之属。

破而降之。则气平而血止矣。小便尿血。心移热于小肠。清心莲子加柏

叶牛膝小蓟主之。大便下血。元气下陷。补中益气加槐花槐角地榆主

之。审其虚实而施治可也。至鼻衄。血冲清道。四生丸为最妙。虚则生脉

散加黄芍药以摄之。牙宣出血。六味丸加骨碎补。虚寒者。八味丸加

骨碎补。生脉散亦效。此又岂法之所拘哉。

生地丹皮汤治脉数内热咳嗽痰血者。

怀生地牡丹皮川贝母(去心研)麦门冬(去心)

广陈皮(各一钱)炙甘草(三分)沙参(一钱)(如不止加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

加焙扁柏叶一钱。水煎服。如吐血。去门冬加荷叶艾叶。或加藕节童便。

当归止血汤治脉弦胁痛气逆者。

当归(一钱)香附(一钱便制)生地(一钱)白芍药(一钱酒炒)牡丹皮(一钱)

苏子(一钱)炙甘草(三分)广陈皮(一钱)

加焙扁柏叶一钱。水煎服。

白芨汤治内伤吐血。

白芨茜草生地丹皮牛膝广皮归尾(各一钱)

加荷叶蒂五个。水煎服。

补方见论内

<篇名>咳嗽

属性:咳嗽。微疾也。连绵不已。则又痼疾也。夫岂容渺视哉。然咳则有声无痰。虚

怯者恒见之。或时咳一声。或连咳二三声。日以为常。初不经意。而羸已

成矣。盖肺出气。肾纳气。升降往来。舒徐不迫。惟纵欲以竭之。以耗散之。而

真气馁。于是假咳而上达。岂可久之道哉。嗽则有声有痰。其因多端。外则

六淫。内则七情。咸足以致之。经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而肺为

之总司。然六淫之中。风寒尤易犯。以肺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形寒饮冷则

伤之。留而不去。为寒为热。变迁不一。须审其风则解之。寒则散之。中病即

止。若过于解散。则腠理疏而邪复袭。愈袭愈解。愈解愈袭。脾肺虚而元气

惫。反变成他症而难疗矣。况乎暑湿七情等因。又当随感而施治者哉。窃

思痰者。身之液也。外充皮肤。内滋脏腑。气为之化。血为之辅。相为灌溉而

不可竭者。若久嗽不已。则腑腑精华。肌肉血脉。俱为耗引。消竭于痰。比之

脱气脱血。何多逊焉。独不观久嗽者。始而色瘁。继而肉消。继而骨痿。皆津

液不能敷布乃至此。夫岂容渺视哉。故疗之者。干咳。用地黄丸峻补其肾。

兼进人参以滋化源。痰嗽。风则解以辛凉。寒则散以辛温。暑则清之。湿则

燥之。燥火则润之。七情则随所因而调之。而总以扶脾保肺为首务。幸毋

沾沾于逐痰也。

按痰又有酒湿而生者。六君子加葛粉泽泻之类。有食积而生者。枳术

加半夏曲陈皮甘草之类。有痰火而生者。二陈加栝蒌山栀黄芩之类。

有肺燥而生者。二冬加贝母栝蒌百合之类。有气逆而生者。二陈加苏

子桑皮杜仲之类。此皆治标之治法。随症以投。第不可过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