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故》批注

清·楊伯馨撰

李文信遺注

李仲元整理

《遼海叢書》第一集之九冊

一、古城、慶雲二堡皆隸開原。

[原文]「明之馬市……廣與記稱一設開原城南,一設撫順,一設廣寧古城堡,嘉靖間改慶雲堡。」(卷一第九頁)

二、巴納應作納巴,即遼史捺鉢\,行宮之意也。

[原文]「取鵰……遼時歲征其貢,每春巴納于鴨子河濼,望有天鵝處舉旗馳報。」(卷一第十頁)

三、九為兀字之偽。「兀獮府」亦稱「斡眉府」。《東國輿地勝覽五十五》稱,府在鴨綠江外,距理山郡二百四十鮮里,約在今桓仁縣城東方,當時為野人(女真)所居。

[原文]「九獮府:明成化年間用兵征建州,敕朝鮮王助兵,朝鮮遣將康純統眾萬餘渡鴨綠潑豬二江,攻破九獮府諸寨。九獮之名前史所無,當在今興京海龍一帶。」(卷一第十三頁)

四、此記甚誤,所謂海賊\實為倭寇。

[原文]「望海堝之戰:明劉江于永樂十五六年間充總兵官鎮遼東。海賊\數擾海上,北抵遼,南迄浙閩,瀕海郡邑多被害。」(卷二第一頁)

五、此說誤,古鐵嶺在朝鮮,見高麗史辛禑傳。

[原文]「古鐵嶺:明一統志云:古鐵嶺在鐵嶺治東南五百里,接高麗界。洪武即彼地為衛,尋徙于此。以今計之,其通化懷遠境內歟?」(卷二第十頁)

六、應是東丹王陵之誤,先生博雅,亦有此疏忽。

[原文]「遼太祖陵:遼太祖陵在廣寧城北閭山之麓。金時即已平毀。土人耕于此者,往往得舊瓦,以之為硯不減銅雀也。」(卷三第四頁)

七、今拆城後已現出明萬曆時舊門,為清初包築牆內者。

[原文]「九門:省城兩北門間俗呼為九門,勢亦似曾有門者、然志不載。」(卷四第一頁)

八、當是柞蚕絲也。

[原文]「玄菟山:玄中記云,玄菟北有山,山有花,人取紡織為布。按今之海龍圍場地即玄菟故郡也,惜無有仿而為之者。」(卷四第二頁)

九、奉化,後改為梨樹縣,老邊今在昌圖界內。時代,現尚未經調查,難定。

[原文]「老邊:奉化縣東北,土阜蜿蜒,由懷德縣西南入界,至小城子過龍王廟至老壕屯,長數十里,高丈餘,土人名之曰老邊岡。殆明初遼東都司之北鄙也。」(卷四第二頁)

十、九為丸字。

[原文]「香水梨:新唐書渤海傳,九都之李,樂游之梨。樂游于今無地可考。」(卷四第三頁)

十一、九城當為丸城。

[原文]「火炕,燕書曰:公孫鳳隱昌黎九城,寢于土床。此土床即今之炕。」(卷四第八頁)

十二、謂漢遼東故郡在今遼陽西北,先生亦大誤。

[原文]「管公屯……漢遼東故郡在今遼陽西北,則通志所考似屬非是。」(卷四第九頁)

十三、先生未見遼東、鴨江二行部志。又大定十五年實為大定十四年之誤。見遼東行部志懿州返照庵條。

[原文]「金王寂拙軒集:王寂、字元老,薊州玉田縣人……卒謚文肅,金史不為立傳、以寂所著拙軒集考之,父礎亦進士……寂于大定十五年嘗奉使白霫治獄,其往還所著有柳城西聞蟬有感詩……皆補金史之缺而備遼東山川人物之掌故也。」(卷四第十頁)

(完)

●《全遼志》批注

李文信遺注

李仲元整理

《遼海叢書》第二集之五至十冊

一、馬雲、葉旺改建之說甚誤,稱遼東郡城為遼陽是遼太祖時開始的。馬、葉在舊址上重建是實。

[原文]「遼陽城(注)……洪武壬子因遼陽舊城之失,都督馬雲、葉旺改建于此,非水北曰陽之義也。」(卷一第三頁)

二、十六年以前與遼東志同。本年為四十四年。

[原文]「儒學(注)……丁酉……重修殿廡堂齋……,辛丑……建名宦鄉賢二祠……;甲子……先師殿兩廡戟門俱災……,本年……呈准優等生員給糧……。」(卷一第三頁)

三、萬曆時門額:南門曰日永,東曰寅賓,西曰迎恩(?)。門額石刻,東門的一角微損,鑲于門石壁上。西門的已落地,移于菜園中。唯南門的仍舊保存原樣。兒時曾親見之。

[原文]「永寧監城(注)……東西南三門。」(卷一第二十頁)

四、舊宜州,實即元懿州。

[原文]「廣寧廣寧後屯衛(注)……初治舊宜州,永樂八年徙于此。」(卷一第二十四頁)

五、開元為萬奴東真國之首都,南京在開元之南。元收其地設二萬戶府。洪武改元為原。初設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直軍民萬戶府,後改三萬衛,移開原城,即舊咸州。

按:開原條,敘開原沿革,文繁不錄…仲元(卷一第二十五頁)

六、永寧監在古熊岳縣故址南約七十里,是復縣永寧公社所在地。

[原文]「永寧監(注)在遼陽城南四百六十里,古熊岳縣故地。」(卷一第二十五頁)

七、「大蟲江也作短錯江。」

[原文]「遼陽大蟲江」(卷一第二十六頁)

八、新安河,城南九十里,當在熊岳南,可能與浮渡河有關,新安之名,當由新安鋪而來。

[原文]「蓋州衛新安河注:城南九十里。……浮渡河注:城南一百里。」(卷一第二十七頁)

九、溫泉,百里者為龍門湯溫泉;六十五里者為熊岳溫泉。

[原文]「溫泉(注)二、一在城南一百里;一在城南六十五里。」(卷一第二十七頁)

十、畢里河,蓋州下作畢利河。

[原文]「復州衛畢里河」(卷一第二十八頁)

十一、鴻臚島以唐鴻臚寺卿崔忻井而得名。

[原文]「金州衛鴻臚島」(卷一第二十八頁)

十二、臭水島今稱周水子

[原文]「金州衛臭水島」(卷一第二十九頁)

十三、青泥島今稱青泥洼。

[原文]「(金州衛)青泥島」(卷一第二十九頁)

十四、東川州即遼川州,今黑城子。

[原文]「義州隘口河(注)城東北八十里,源出東川州雙峰山,流入清河。」(卷一第三十頁)

十五、木葉山不在錦\州。

[原文]「錦\州木葉山」(卷一第三十一頁)

十六、今錦\縣右屯衛村。

[原文]「廣寧右屯衛。」(卷一第三十一頁)

十七、今綏中縣前衛村。

[原文]「廣寧前屯衛」(卷一第三十一頁)

十八、今興城縣。

[原文]「寧遠衛」(卷一第三十二頁)

十九、義德府不詳,可能是貴德州之誤。

[原文]「沈陽中衛,渾河(注)……西流經義德府,……。」(卷一第三十三頁)

二十、馬鞍山在吉林市東北屬額穆。在東經一百二十七度強,北緯四十四度強,張廣才嶺一支。

[原文]「馬鞍山(注)城東北四百里,在建州東。」(卷一第三十三頁)

二十一、細河今泉頭河,西流至西雙山入二道河。

[原文]「細河(注)……源出那木川西石嶺山西流循歸仁縣北入小創忽兒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二、小創忽兒河今二道河,即牤牛哨河。

[原文]「小創忽兒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三、大創忽兒河今招蘇太河。

[原文]「大創忽兒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四、艾河今赫爾蘇河,即東遼河上源。黑嘴在公主嶺西,新河口附近。

[原文]「艾河(注)……源出那丹府,西流至黑嘴與土河會,別名遼海。」(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五、穩禿河,今名溫道河,在吉林市入江。

[原文]「穩禿河(注)……源出房州北山,北流入松花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六、案察河,今名卡岔河,發源于舒蘭縣,北流入拉林河,經榆樹縣東。

[原文]「案察河(注)……源出艾河北流入松花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七、掃兀河,今名綏河,清初稱綏哈河,距吉林市西四十五里。

[原文]「掃兀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八、禿魯麻河當是鰲龍河。

[原文]「禿魯麻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二十九、一迷河今名飲馬河。

[原文]「一迷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一禿河今名伊通河。

[原文]「一禿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一、斡莫河今拉林河。

[原文]「斡莫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二、金水河,今阿什河。

[原文]「金水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三、理河今亮子河。

[原文]「理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四、忽兒海河今牡丹江。

[原文]「忽兒海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五、艾葱河應為綏芬河。

[原文]「艾葱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六、莽哥河當是穆棱河或門河,但都不入海。

[原文]「莽哥河」(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七、忽刺溫江今呼蘭河。

[原文]「忽剌溫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八、托溫江今湯旺河,發源于屯鄂模即湍湖,在伊春河附近。

[原文]「托溫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三十九、混同江今東流松花江

[原文]「混同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四十、阿速江今烏蘇里江。

[原文]「阿速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四十一、土木江今圖們江。

[原文]「土木江」(卷一第三十四頁)

四十二、嘴,《遼東志》、《九邊圖》均作堆。

[原文]「邊台:石嘴空台」(卷二第二十五頁)

四十三、興水,遼之神水縣故城,興、神一音之訛也,故址在女兒河旁,遼史所謂置神水縣于女河川是也。

[原文]「興水縣堡」(卷二第二十八頁)

四十四、正安堡仍舊名。

[原文]「鎮安堡(注)……堡西正安堡可按伏。」(卷二第三十四頁)

四十五、東安堡今名中安堡。

[原文]「鎮遠堡(注)……堡西東安堡可按伏。」(卷二第三十四頁)

四十六、今刺榆堝小城址,有碑。

[原文]「長勝堡」(卷二第三十七頁)

四十七、彰義站小城址,原有石門額,今佚。

[原文]「長勇堡」(卷二第三十八頁)

四十八、清河等堡位置,詳見《籌遼碩畫》卷一「棄地啗虜疏」。

[原文]「清河堡等處墩台障塞操守」(卷二第三十九頁)

四十九、大東州屬撫順市。

[原文]「東州堡」(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今名馬群鄲、屬撫順市。

[原文]「馬根單堡」(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一、散羊峪今名三龍峪,屬撫順市,在救兵台南。

[原文]「散羊峪堡」(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二、本溪縣清河堡村。

[原文]「清河堡」(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三、松樹口仍舊名,屬新賓。

[原文]「(清河堡)松樹口墩」(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四、鴉鶻關舊在清河堡東北七十里。

[原文]「(清河堡)鴉鶻關墩」(卷二第三十九頁)

五十五、一堵牆堡遺址即馬家城子。

[原文]「一堵牆堡」(卷二第四十頁)

五十六、小夾河,今仍舊名,屬新賓縣。

[原文]「(一堵牆堡)小夾河墩」(卷二第四十頁)

五十七、代子河即太子河。

[原文]「(一堵牆堡)代子河台」(卷二第四十頁)

五十八、碱場屬本溪縣。

[原文]「碱場堡」(卷二第四十頁)

五十九、南河峪今名藍河峪。

[原文]「(碱場堡)南河峪墩」(卷二第四十頁)

六十、南孤山,在碱場南,屬本溪縣。附近新城子或即其遺址。有小孤山。新城有石碑。

[原文]「孤山堡」(卷二第四十頁)

六十一、賽馬集,屬鳳城縣。

[原文]「洒馬吉堡」(卷二第四十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