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靉陽堡,據《遼東志·經略》韓斌于成化四年建,在碱場堡南一百二十里。遺址在。

[原文]「靉陽堡」(卷二第四十六頁)

六十三、新安既與靉陽、鳳凰二堡鄰近,遺址當即鳳凰城東北的石頭城。

[原文]「新安堡」(卷二第四十六頁)

六十四、湯室城或其遺址。在鳳城縣東湯河。如此為寧東堡時,則險山應為蒲石河上的土城子。

[原文]「險山堡」(卷二第四十六頁)

六十五、故址土城子,屬鳳城縣,在靉河左岸。也可能是其北湯河上的湯室城。以有湯頭孛羅台,似屬後者。

[原文]「寧東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六十六、今名石頭城,在安東市北三十五里,楊家溝子屯,該屯小學即設在溝內。

[原文]「江沿台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六十七、今名湯山城,屬鳳城縣。

[原文]「湯站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六十八、鎮東堡,今雪里站土城

[原文]「鎮東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六十九、鎮夷堡,今名通遠堡。

[原文]「鎮夷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七十、草河城,在通遠堡東北,草河口車站東方。

[原文]「草河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七十一、青苔峪,在鳳城縣西北青城子。

[原文]「青台峪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七十二、甜水站,在遼陽縣東南,浪子山東,東距摩天嶺甚近。是由遼陽東趨朝鮮大道。

[原文]「甜水站堡」(卷二第四十七頁)

七十三、大黑山俗稱大和尚山,上有高句麗山城。

[原文]「本城,大黑山台」(卷二第四十八頁)

七十四、鐵山通稱老鐵山。

[原文]「旅順口鐵山台」(卷二第四十八頁)

七十五、黃井山實即皇井山。

[原文]「(旅順口)黃井山台」(卷二第四十八頁)

七十六、木場驛包括大連市區。沙河口、青泥凹其明證。

[原文]「木場驛,沙河口台、青泥凹台」(卷二第四十八頁)

七十七、孛羅店今稱普蘭店。

[原文]「石河驛,孛羅店台」(卷二第四十九頁)

七十八、團瓢與歸州二村鄰近,一東一西,歸州在西近海。

[原文]「本城,團瓢山台」(卷二第五十頁)

七十九、五十寨、今復縣土城子公社所在的土城。

[原文]「本城,五十寨堡」(卷二第五十頁)

八十、石?旋城,張鏊苑馬寺興修記作宣城;卷四宦業張鏊傳作線城。東溝縣玄城村山上有城址是其遺構,磚瓦陶瓷都具明代特點。

[原文]「東山草場一千四百九十九頃……查得東山石?旋城一帶荒芫草甸……俱給永寧等余餘種。」(卷二第七十三頁)

八十一、二員,一駐河東,一駐河西,河指遼河而言。

[原文]「管糧通判。注:弘治初添設山東濟南府帶銜管糧通判二員,一駐河東遼陽城,一駐河西廣寧城。」(卷三第二十三頁)

八十二、捏吉伯當是據墓志入錄的。

[原文]「元,捏吉伯,注:西夏國人……後以壽終,葬復州城東百步許。豫章竇仲清志其墓。」(卷四第六頁)

八十三、江沿台、險山、孤山、一堵牆、散羊峪五堡,嘉靖時建。

按:張鐸條記張鐸建五堡事,文繁不錄。(卷四第十頁)

八十四、線城,今稱玄城村,在東溝縣,小山上有城址,系明代所建,附近平原廣闊,延至海邊。

[原文]「張鏊:……奏開線城田幾千頃。」(卷四第十二頁)

八十五、長廣道在遼河西,三岔河之北,向廣寧的人工大道。

[原文]「葉旺:乙卯冬,納哈出由長廣渡水,直趨金州。」(卷四第十二頁)

八十六、(周鶚)洪武時人,東寧安撫司。鴨綠江,東寧、黃城。又東寧、那丹府、嘉州相連,東寧位置可知大概。黃城與江界相近,黃城亦稱皇城,今輯安縣。

[原文]「周鶚:……尋又總率諸軍往東寧……招討東寧安撫司等處……又總率諸軍征鴨綠江與東寧、黃城等地方……繼往東寧、那丹府、嘉州……自黃城招致江界。」(卷四第十四頁)

八十七、益都山,前作一都山。

[原文]「陳玉:……率領步騎進征上都北魚兒泊,直抵益都山。」(卷四第十四頁)

八十八、略地海西,至松江招諭人口,回經一迷河,海西地方位置約略可知。一述河應為一迷河,即今飲馬河,北流入伊通河。

[原文]「徐玉:未幾又略地海西,至松江,招諭人口五千餘……至一述河、虜踵其後,玉自以精甲為殿,終莫敢逼。……(卷四第十五頁)

八十九、宣城即秀岩城音訛。杓子河今稱哨子河。

[原文]「房暠:……與吳立共守蓋州。乙卯,虜復來寇,暠,良佐乘勝追擊,至宣城杓子河……」(卷四第十五頁)

九十、得利贏城,即得利寺龍潭山城,原為高句麗山城遺址。

[原文]「張良佐:……詔諭開設遼東衛于得利贏城……」(卷四第十六頁)

九十一、塔兒山在新立屯北三十餘里。此云在鎮城北二十里,當是另一塔兒山。

[原文]「閻懋官:……虜犯廣寧,同鎮守殷尚質追至塔兒山……血戰而歿……死于鎮北二十里。」(卷四第十九頁)

九十二、寬甸峪,當即寬甸堡之地方名。

[原文]「周益昌,注……虜又擁眾入犯寬甸峪。」(卷四第三十八頁)

九十三、團佃子、江沿台、長安堡三捷,當在嘉靖四十年左右。

[原文]「楊照,注……尋擢遼陽副兵于團佃子、江沿台、長安堡三捷并奏,詔復前職。」(卷四第三十八頁)

九十四、古城丘在遼陽磚城東北角的北牆外,其處城堡內縮一段,丘上多高句麗磚和紅瓦片。

[原文]「飛山無敵之神廟:遼陽城東北古城丘上,舊有祭。」(卷四第四十五頁)

九十五、成化無戊午,當是戊子,即四年。

[原文]「褒功祠:……成化戊午開設靉陽以北諸堡。」(卷四第四十五頁)

九十六、河西游擊即遼河西游擊。

按:「閻忠愍公」「賈忠壯公」條下皆有。(卷四第四十六頁)

九十七、仰山寺在歸州南五里仰山村。

[原文]「仰山寺,注,蓋州城南九十里。」(卷四第五十六頁)

九十八、白塔彌陀寺在白塔鋪。塔日俄戰毀,舍利石棺有遼時銘刻,在省博物館。

[原文]「白塔彌陀寺:沈陽城南二十里。」(卷四第五十六頁)

九十九、蓋州玄真觀俗稱上帝廟。

[原文]「玄真觀:二,一蓋州西門里……」(卷四第五十七頁)

一零零、金州營城,在城南,人稱土城子。即下之毛家營。又一稱營城子距州較遠。

[原文]「營城:金州城南有土城一座。」(卷四第五十七頁)

一零一、舊遼陽城實指遼濱塔古城。實為遼遼州遼濱縣址。

[原文]「舊遼陽城:沈陽城西北八十里。今在境外。」(卷四第五十七頁)

一零二、金望平縣設于梁魚務,在廣寧東南。

[原文]「望平縣:廣寧城東北一百五十里。」(卷四第五十八頁)

一零三、興水縣為遼神水縣音訛。

[原文]「寧遠城西北三十五里,今在境外。」(卷四第五十八頁)

一零四、海濱、東關驛者為是,即遼隰州治,即漢陽樂地。陽樂故城可能為今綏中北方不遠的龍王山故城。所謂前衛西者,乃因遼史地理志之誤。

[原文]「海濱縣:二、一寧遠城西六十五里,今為東關驛。一前屯城西八十里……」(卷四第五十八頁)

一零五、進城縣址今名營城子,在上柏官屯西南方。

[原文]「進城縣:沈陽城東四十里,今廢。」(卷四第五十九頁)

一零六、漢州烽台應作韓。

[原文]「歸仁縣:開元城北一百餘里,在漢州烽墩之北。」(卷四第五十九頁)

一零七、銅館驛後訛為中固驛。

[原文]「銅山縣:開原城南三十里,俗傳銅館驛即古縣址。」(卷四第五十九頁)

一零八、成化丁酉始敕設郎中一員管理。

[原文]「剌戶部管糧郎中。」(卷五第二頁)

一零九、北城以宅外國降氓,即東寧衛自在州。

[原文]《重修遼陽內城記》:「洪武己未都指揮潘敬附築土城以宅外國降氓。」(卷五第二十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