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而不窮故曰遠。

遠曰反。

歸根曰靜,靜而復命,故曰反。道之中體,方名其大,則遍覆包含而無所殊易,所謂以言乎遠則不御也。動者靜,作者息,則反復其道,不離於性,《易》所謂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覆載天地者也,天無不覆,地無不載,王者位天地之中,而與天地參,故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

自道而降,則有方體,故云域中。靜而聖,動而王,能貫三才而通之人道,於是為王。故與道同體,與天地同功,而同謂之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謂王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其所法者,道之自然而已。道法自然,應物故也。自然非道之全,出而應物,故降而下法。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重則不搖奪而有所守,故為輕根,靜則不妄動而有所制,故為躁君。靜重以自持,則失之者鮮,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是以履畏塗而無患。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榮觀在物,燕處在身,身安然後物可樂。

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故不可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不重則不威,故失臣。不倡而和,則犯分,故失君。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迹,

所存者神,所過者化,故無轍迹。

善言無瑕謫,

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故無瑕謫。言行之大,始於擬議,而終於成變化。惟聖人為能善其言行,而成變化之妙。故行無轍進之可尋,言無瑕謫之足累。

善計不用籌算,

通於一,萬事畢,况非數者乎?故不用籌算,而萬殊之變,若數一二。

善閉無關槍而不可開,

塗鄰守神,退藏於密。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待繩約而固者,是削其性也。或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并立,而使人化,則不約而固,孰能解之?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善者道之繼,冥於道則無善之可名。善名立則道出而善世。聖人體道,以濟天下,故有此五善,而至於人物無棄。然聖人所以愛人利物,而物遂其生,人樂其性者,非意之也。反一無進,因其常然而已。世喪道矣,天下舉失其恬淡寂常之性,而日淪於憂息之域,非聖人其孰救之?

是謂襲明。

襲者不表而出之,襲明則光矣而不耀。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資以言其利,有不善也,然後知善之為利。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與不善,彼是兩忘,無容心焉,則何貴愛之有?此聖人所以大同於物。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道之要妙,不睹衆\善,無所用智,七聖皆迷,無所問塗,義協于此。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以剛勝物,雌柔靜而已。聖人之智,知所以勝物矣,而自處於柔靜,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故為天下谿。谿下而流水所赴焉,蓋不用壯而持之以謙,則德與性常合而不離,是謂全德,故曰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氣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嬰兒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武,復歸於無極。

白以况德之著,黑以况道之復。聖人自昭明德,而默與道會,無有一疵,天下是則。是效樂推而不厭,故為天下式。正而不妄,信如四時,無或差武,若是者難終難窮,未始有極也。故曰常德不武,復歸於無極。《書》於《洪範》言王道,曰歸其有極,老氏言為天下式,曰復歸於無極。極,中也。有極者,德之見於事,以中為至。無極者,德之復於道,不可致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性命之外,無非物也。世之人以得為榮,以失為辱,以泰為榮,以約為辱。惟聖人為能榮辱一視,而無取舍之心。然不志於期費,而以約為紀,亦虛而已,故為天下谷。谷,虛而能受,應而不藏,德至於此,則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常德乃足。樸者道之全體,復歸於樸,乃能備道。夫孤寡不穀,而王公自以為稱,故抱樸而天下賓。